肝瘟(乙肝相关肝衰竭前期)中医诊疗方案4.pdfVIP

肝瘟(乙肝相关肝衰竭前期)中医诊疗方案4.pdf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肝瘟(乙肝相关肝衰竭前期)中医诊疗方案 (2018 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及中 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拟定。 (1)以身目、小便色黄,且短期内迅速加深,重度乏力,纳差为特征。 (2)黄疸持续不退,色泽鲜亮或晦暗,或有呕恶、腹胀、腹痛、尿少等。 (3)有疫毒感染者。 2.西医诊断:参照 2000 年 9 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 学分会联合制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及 2012 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 肝病学会联合制定的《肝衰竭诊治指南》拟订。 有明确的乙肝病毒(HBV)感染证据,如 HBV血清检测表面抗原(HBsAg)阳 性、核心抗体(抗 HBc)阳性,e抗原(HBeAg)可阳性或阴性;乙肝病毒核酸(HBVDNA) 检测阳性,并符合如下条件者: (1)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2)黄疸升高,总胆红素(TBil)≥51μmol/L,但≤171μmol/L,且每日 上升≥17μmol/L; (3)有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50%,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5~1.6。 (二)证候诊断 疫毒炽盛证:身、目、小便色黄、迅速加深,腹胀腹痛,口渴,心烦不宁, 失眠多梦,大便干结,舌质红绛苔黄,脉数。 湿热内蕴证:身、目、小便色黄,腹胀脘痞,倦怠乏力,口苦、心烦喜呕、 默默不欲饮食、大便多干结或黏滞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 1.疫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泄火、凉血解毒。 (1)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合茵陈蒿汤加减。水牛角、黄连、升麻、炒栀 子、茵陈、生大黄、赤芍、蒲公英、金钱草、甘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 括中药注射剂)。 (2)饮食疗法:宜食甘凉,忌食辛辣、温燥动火之食物。宜清热养阴,润 1 肠通便之品,如:绿豆、冬瓜、木耳、香蕉、西瓜等。 2.湿热内蕴证 治则:清热利湿、通腑解毒。 推荐方药: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柴胡、黄芩、赤芍、半夏、枳实、大 枣、茵陈、栀子、大黄。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饮食疗法:宜食清淡,忌食肥甘厚味、助湿生热之食物。宜健脾利湿,清热 通腑之品,如:山药、薏米、百合、银耳、酸奶等。可食用山药薏米粥。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以下中医治疗技术适用于所有证型。 1.结肠灌洗联合中药保留灌肠 药物组成:生大黄(后下)10g、芒硝 10g、虎杖 15g、厚朴 10g、枳实 10g、 赤芍30g、甘草 6g。 适应证:肝衰竭前期合并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肝性脑病患者。 禁忌证: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后,严重痔疮伴有出血或大便失禁病人不 宜此项操作。 操作方法:患者取左侧卧位或仰卧位,暴露臀部,下垫橡胶垫、治疗巾,抬 高臀部臀部 10cm。先以结肠透析设备先行全结肠清洗,连接、润滑肛管前端, 排气、夹管,显露肛门,肛管插入直肠 20~30cm,用36.5~37.5℃温清水 1000mL 以上,废液自探头经另一管道自行流出后,再以 37~40℃之间中药煎剂 200ml 行结肠灌注,注入药液后拔管,轻揉肛门,尽量保留药液 1 小时以上。隔日1 次, 7 次为1个疗程。 2.中药直肠滴入 方药:大黄 10g(后下)、赤芍10g、酒黄芩10g、白芍 15g、茯苓 15g、生 薏苡仁 15g、白及 10g、乌梅 30g。通腑解毒,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用法: 隔日1次。 适应证:肝衰竭前期合并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 禁忌证: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后,严重痔疮伴有出血或大便失禁病人不 宜此项操作。 操作方法:灌肠液温度与肠腔温度接近,一般在 37~40℃之间。灌肠液剂

文档评论(0)

本人长期从事SA8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RBA责任商业联盟;IETP玩具业责任规范;BSCI商业社会责任准则;ISO9001管理体系;ISO14001管理体系;ISO45001管理体系;SEDEX、ETI、WRAP等买家社会责任审核;C-TPAT、GSV、SCS、SCAN等买家反恐审核;GMP、GMPC、BRC等良好生产规范审核;代客预审COC;帮工厂做COC预审。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