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0年北京市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分析(下).pdf

2000—2010年北京市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分析(下).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0—2000年北京市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分析(年北京市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分析 (下下)) 年北京市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分析年北京市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分析 ((下下)) 2016年 01月 20 日 比较表 3 和表 4的拟合结果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1)不管是 Clark模拟还是 Smeed 的 模拟,斜率都呈现下降的态势。Clark 函数的系数由 2000 年的 0.132减至2010 年的 0.098,Smeed函数的系数由 2000 年的 1.35 减至 1.14。这说明从总体来看,人口分布趋 于分散,这和上述分析得到人口分布由中心沿环状向四周扩散的结论是一致的。与冯健, 周一星(2003)的结论对比,发现 2000-2010 年北京人口分布延续了 1982-2000 年的趋势, 由中心向外围持续扩散。就城市中心人口而言,其理论值从 43529人下降到39141人。这 说明,最核心区的人口密度已经出现了小幅下降态势。事实上,北京最核心的二环以内大 2 部分街道人口密度已经达到 30000 人/km 以上。人口高度集聚,老城人口已经出现了“逆 城市化”现象。(2)从 Cublic 函数的模拟情况来看,其拟合系数从 0.861 提高到 0.926, 这表明人口“双峰”分布的态势日趋明显。事实上,随着昌平、大兴、通州等新城的建设, 在距天安门约 40km区形成了一个人口增长较快的环带。这些区域成为北京人口增长最为 迅速的地方。(3)不管是 Clark 模拟还是 Seeed 的模拟,其拟合系数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这说明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人口分布由中心向外扩散,人口密度分布的规律性在不断下 降。函数拟合分布规律的误差在增加。 3.4 11 个副中心人口密度分布分析 通过上节的分析,就整体而言,北京市人口密度仍然呈现单中心分布的格局。但是这还不 足以证明副中心有没有形成,因为可能副中心人口密度也已经呈现一定幅度的增长,但是 与主中心的高密度相比,其变化不能凸显。因此,需要对 11个副中心人口密度做二级分 析,才可以对副中心的状况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效果做出评估。同时,由于 11 个副 中心基本都是各区县的行政中心,长期以来在区县内部已经形成了一种中心—外围分布。 如果再分别对 11 个副中心所在区县人口密度现状简单做 Clark函数的模拟,即使函数通 过检验也很难说明副中心已经形成。其中原因有二:第一,只考虑现状值不能消除掉人口 分布初始值对结果的影响。无法看到人口分布动态变化的趋势。第二,很有可能在这 11 个副中心之外形成了其他的实际副中心。因此,先入为主的只对 11 个副中心所在区县人 口分布进行模拟很有可能丢失真实信息。针对以上问题,研究改进了冯健,周一星(2003) 判定副中心的方法,分别对人口密度分布现状和人口密度一阶差分分布做克里金插值,分 别绘制北京市 2010年人口密度分布等值线图和 2000-2010北京市人口密度一阶差分分布 等值线图(图 6~图 7)。 图 6 北京市 2010年人口密度分布等值线 Fig. 6 Contour map of population density distribution in Beijing in 2010 图 7 北京市 200-2010年人口密度一阶差分分布等值线(局部) Fig. 7 Contour map of the first difference of population density distribution in Beijing during 2000-2010(part) 可以发现:第一,从图 6可以看出,人口分布以主中心为核心的态势非常明显,虽然在延 庆、平谷、房山、昌平、顺义等地区形成了区域性的中心—外围分布,但是由于其中心区 域的人口密度还过低,和主中心的人口密度差距过大,同时在考虑人口密度动态变化时, 这种中心性效应消失(图7)。这说明,目前近郊区县的中心—外围效应更多是受到人口分 布初始值

文档评论(0)

153****00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