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光伏行业市场分析报告.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 最新光伏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2020年3月 HJT 是电池片环节的平台级技术 高转换效率得益于电池材料和结构 异质结电池与同质结电池的差异:广义而言,p-n 结由两种不同类型的半导体材料组成的太阳能电池 均可称为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与之相对的是同质结电池,即 p-n 结由同种半导体材料组成。目前实际 商业应用的晶硅太阳能电池基本均为同质结电池(p-n 结由晶体硅材料形成),而产业中一般所提到 的异质结电池则是指 p-n 结由非晶硅和晶体硅两种材料形成的电池,其中含本征非晶硅薄膜的异质结 电池(Heterojunction with Intrinsic Thin-Layer,HIT/HJT,下称“HJT 电池”或“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 较为优秀,受到的关注度相对较高,与大规模产业化的距离亦相对更近。 钝化是提高光伏电池转换效率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提升光伏电池片光电转换效率的核心是降低 光电转换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主要是光损失与电损失。其中降低电损失的主要方法包括选择高品质 硅片、提高 p-n 结质量、提高少数载流子寿命、降低材料体电阻等。在提高少数载流子寿命这一途径 中,通过改善晶面缺陷来降低衬底硅片表面的复合速率(即钝化接触)是光伏电池提效的重要研究 和产业化方向。 图表 1. 降低光电转换中电损失的主要途径 选择高品质硅片 提高p-n结质量 降低电损失 降低能量损失 提高少数载流子寿命 提高电极接触质量 降低光损失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 常见电池结构大多受钝化思路影响:良好的钝化接触可以在最大化降低接触表面的载流子负荷速率 的同时保持电池较好的电学性能,近年来产业中常见的 PERC 电池(背面 Al O /SiN(SiO )叠层钝化)、 2 3 x 2 TOPCon 电池(SiO 和多晶/微晶硅层钝化)、异质结电池(氢化本征非晶硅钝化)结构的产生均受钝 2 化接触思路的影响,而异质结电池结构是其中的佼佼者。 5 图表 2. PERC 电池的基本结构(钝化层为局部钝化) 图表 3. TOPCon 电池的基本结构 资料来源:索比光伏网,XXXX市场部 资料来源:光伏前沿,XXXX市场部 异质结电池在 1997 年实现量产:20 世纪 80-90 年代,日本 Sanyo(目前已被松下收购)首次将本征非 晶硅薄膜用于非晶硅/晶体硅异质结光伏电池,在 P 型非晶硅和 N 型单晶硅的 p-n 异质结之间插入一 层本征非晶硅薄膜(i-a-Si:H),有效降低了晶硅/非晶硅异质结表面的复合速率,同时补偿了本征非 晶硅层自身存在的悬挂键缺陷,在硅片表面获得了令人满意的钝化效果,以这一结构为基础的光伏 电池随后在 1997 年实现量产,即光伏异质结(HIT/HJT)电池。 HJT 异质结电池的基本结构:HJT 异质结电池以 N 型单晶硅片为衬底,在经过清洗制绒的 N 型硅片正 面依次沉积厚度为 5-10nm 的本征 a-Si:H 薄膜和 P 型掺杂 a-Si:H 薄膜以形成 p-n 异质结,在硅片背面依 次沉积厚度为 5-10nm 的本征 a-Si:H 薄膜和 N 型掺杂 a-Si:H 薄膜形成背表面场,在掺杂 a-Si:H 薄膜的两 侧再沉积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TCO),最后通过丝网印刷或电镀技术在电池两侧的顶层形成金属 集电极,其结构具有对称性。 图表 4. 异质结电池的基本结构 资料来源:Green,XXXX市场部 6 图表 5. 异质结电池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TaiyangNews,XXXX市场部 HJT 电池转换效率已在晶硅光伏电池中位居前列:HJT 电池量产之后,日本 Sanyo/松下仍在持续研究 提高其光电转换效率,近年来 HJT 电池转换效率已在晶硅光伏电池中位居前列。 图表 6. NREL 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图(蓝色部分为晶硅电池、蓝色实心圆点为异质结电池) 资料来源:NREL,XXXX市场部 7 图表 7. 近年来 Sanyo/松下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与参数 年份 2014(HBC) 2013 2011 2009 2007 2006 2004 开路电压(V) 0.740 短路电流密度(mAcm-2) 填充因子(%) 82.7 转换效率(%) 25.6 41.8 39.5 39.4 39.5 39.2 38.4 38.3 0.750 0.745 0.729 0.725 0.718 0.712 83.2 80.9 80.0 79.1 79.0 78.7 24.7 23.7 23.0 22.3 21.8 21.5 资料来源:人工晶体学报,XXXX市场部 技术和工艺的延展性拓展提效空间 纯异质结电池实验室转换效率已超过 25%:在日本松下/Sanyo 之外,目前国内外对异质结电池的研究 已大范围展开,转换效率亦逐步攀升。现在在 M

文档评论(0)

177****92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