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戴望舒和艾青与诗刊《顶点》史学毕业论文
目录
4月9日
7月10日,《顶点》第一期问世
正文
摘要:顶点》是戴望舒和艾青两位著名诗人合编的诗刊。 1938年10月底,艾青来到桂林,为《广西日报》编辑副刊。艾青给这个文艺周刊起名《南方》。后来,又和林林在《救亡日报》上开辟了一个专刊,名为《诗文学》。稍早一点,当年
关键字:戴望舒,艾青,诗刊,顶点
《顶点》是戴望舒和艾青两位著名诗人合编的诗刊。
1938年10月底,艾青来到桂林,为《广西日报》编辑副刊。艾青给这个文艺周刊起名《南方》。后来,又和林林在《救亡日报》上开辟了一个专刊,名为《诗文学》。稍早一点,当年5月,戴望舒去了香港,主持《星岛日报》副刊《星座》的编务。
戴望舒和艾青1936年在上海时就有了交往。这年1月,艾青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大堰河》。10月,戴望舒主编的《新诗》创刊。《新诗》对左翼诗歌界是采取排斥态度的,唯独艾青是个例外。第三期就刊登了艾青的小诗《窗》,此后又多次发表艾青的诗作。抗战开始后两个人虽天各一方,但联系不断。艾青的长诗《他死在第二次》就发表在戴望舒主编的《星座》上。
1939年3月26日,艾青在《南方》第四十九期上刊出了戴望舒写给他的信。戴望舒对远方的诗友说:“抗战以来的诗我很少有满意的,那些浮浅的、烦躁的声音、字眼,在作者也许是真诚地写出来的,然而具有真诚的态度未必就能够写出好的诗来。那是观察和感觉的深度的问题,表现手法的问题,个人的素养和气质的问题……”《新诗》在1937年第十期出版后毁于日军的炮火,戴望舒很想恢复,信中说“现在是筹备经费”,当年办刊的几个作家因战争而风流人散,联系不上:“金克木去桂林后毫无消息,玲君到延安鲁艺院后也音信俱寂,卞之琳听说已去打游击,也没有信。其余的人,有的还在诉说个人的小悲哀、小欢乐,因此很少有把握。”这里指要想请有的诗人转而去写抗敌爱国且又有艺术质量的诗篇,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他希望与艾青合作,借助艾青所团结的一批信得过的诗人朋友,办一个全新的新诗》杂志。
4月9日,《南方》第五十六期上刊登了“《顶点》)在筹划”的广告:“戴望舒与艾青决定出版一种诗刊,刊名《顶点》,每月一期,选稿标准较高,现在筹划中,拟于五月间创刊,内容为诗的创作、理论、批评、介绍、翻译等等。精致的素描、木刻,亦欢迎。”两人磋商决定:每期由戴望舒在香港编一部分,艾青在桂林编一部分,再合起来印刷,在香港出版。
7月10日,《顶点》第一期问世。红色封面上的文字全部横排。上端是反白的宋体大字刊名,下方“新诗社版”四字同样反白,唯字体较小。主编、期号、出版时间为三行黑色铅字。版权页的记录是:主编者艾青、戴望舒,出版者新诗社,代售处各地生活书店,通讯处一为桂林,一为香港。大32开本(21.9cm×15.6cm),60余页。
《顶点》没有发刊词,《编后杂记》中声明:
《顶点》是一个抗战时期的刊物,它不能离开抗战,而应该成为抗战的一种力量。为此之故,我们不拟发表和我们所生活着的向前迈进的时代违离的作品。但同时我们也得声明,我们所说不能离开抗战的作品并不是狭义的战争诗。编者说,《顶点》的宏愿是:从现在的新诗的现状中更踏进一步。不管我们现在表现的是怎样,我们所希望的是把水准尽可能地更提高,使中国新诗有更深远一点的内容,更完善一点的表现方式。我们知道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功的,可是我们却要时时刻刻怀着这个愿望,时时刻刻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第一期《顶点》分“作诗”“译诗”“诗的意见”“诗人介绍”四个部分,发表了诗的创作、翻译和评论。
艾青的《诗三章》声讨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纵火》记录了日寇狂轰滥炸把整个城市变成“火海”的恐惧与悲凉;《死难者的画像》描绘母子、孕妇和一些劳苦大众在敌机空袭下生灵涂炭的惨状;《吊楼》反映大地疮痍满目,难民搭“吊楼”暂作栖息的凄惶苦境。
袁水拍的诗是徐迟受戴望舒之托向他约稿的。袁水拍(1916-1982),原名袁光楣。江苏苏州人。当时是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的职员,虽然写诗,但几乎没有发表过。见到徐迟,袁水拍高兴极了,三天后就交了稿。《不能归他们》,写一个农民埋葬了在敌人屠戮中死去的妻子和孩子,离开家乡。他坚信:“我要回来的,这里不能归他们!”徐迟说:这首诗原题为《我是一个田夸老》,“若不是他的第一首诗,至少也是他第一首公开发表的诗,署名袁水拍,诗很好,发表后受到好评,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袁水拍的诗歌集)序》
李菲,即李一航,又有笔名虹飞、黎央。《给――》是一个战士临上前线之前,写给友伴的嘱托。为了民族解放,他憧憬着有一天,一场激战过后,“而我/现在偃卧于柔和的夜色里,/我的眼睛愉快地半闭着,/我的手在最后一阵痉挛里,/紧握着武器;/曾经生活/曾经受苦/但今天为了斗争,/我躺下了在我所爱的土地”
《四月的早上》从早上情境的变化写战争。四月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