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3--短诗五首PPT课件.pdfVIP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3--短诗五首PPT课件.pdf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 短诗五首 学习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 特点。 月 夜 沈尹默 新课导入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 诗九首,开中国白话诗歌之先河。当时任 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赫然其中之 一。一定程度讲,正是因了这首诗的存在, 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 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 竟写了什么呢? 走近作者 【沈尹默】(1883-1971),原名 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 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 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代表作】《月夜》《落叶》《三 弦》等。 写作背景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 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 了。新诗之 “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 追求 “科学”与 “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 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 “我 ” (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 ”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 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诵读诗歌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赏析诗歌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 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 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 倚的 “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 的某种场景,但这又何尝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 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义和主旨的理解。 象征意义:这首诗反映了 “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 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u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 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u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u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 独立。 u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 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 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 这首诗表现了 “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 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 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萧 红 (1911—1942)原名张迺(nǎi)莹, 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 性作家。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 县,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 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 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 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 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何人绘得萧红影 望断青天一缕霞 萧红的生平--飘泊岁月寂寞路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结为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到上海。 1940年萧红与端木从重庆到香港。 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作品中的后花园 萧红故居 香港浅水湾 广州萧红之墓 走近作者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 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 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 因此而有 “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 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 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 名诗篇。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 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 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 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 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 这对于当时同样在

文档评论(0)

原创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电子图像处理技能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4月20日上传了电子图像处理技能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