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教材分析.doc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教材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2 理解与表达 ——我对语文学科的认识 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教材的分析 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学生 北大附中教师 史笑菲 在分析教材之前,我想先谈谈自己对教育、语文学科和语文课程的理解。借此梳理思路,以求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这是我听到过的关于教育最令人感动的比喻,它不仅能让我时时思考、反思着自己是否触动了学生,更让人体会到语言的无限魅力——相信每一个读到这句话的热爱教育工作的同仁都会心领神会地面露微笑。 我们的工作如此美妙! 以前,我很少对“语文”的学科性质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仅仅是觉得“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语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而没有想到它们之间不是并列关系,语言才是根本;于是,在分析课文、指导学生写作等工作中遇到困境时,犹如迷途羔羊,不知路在何处。 学习让我明白,语文是以语言为主体的人文学科,它总与生活世界密切相关,它总在努力使人向善,它永远希冀于灵魂深处的触动……这门学科充满了实践智慧,总在努力引领学生学会理解,学会表达。如同海德格尔的名言——“语言是存在的表达”,在整个语文学科体系中,语言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它传达着人们对于“存在”(being)的理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字词句段篇”不过是语言的构成,“听说读写”不过是语言的形式,而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议论文、说明文等古今中外的所有文本,尽管各有特点,但归结起来都是对生活的某种理解与表达。 语言的深刻意义让我明白:语文的学科性质可以归结为“理解和表达”。这种理解,让我顿悟为何从学生时代就被这门学科深深吸引,让我惊觉语文的重要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让我欣然踏上一条新的探索之路。 从“理解与表达”出发,我发现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是本然一体的。 从知识和能力上看,语文与其它学科不同,它没有向人们呈现出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源于它与生活实践、生活体验的息息相关。每一篇课文都是前人对生活的理解的表达,每一次发言、写作都表达着学生对文本、对生活的理解。没有理解和表达,语文的学习就没有发生。因此,语文的知识和能力,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词语,也只能在被学生理解之后实现它的意义。而教师的责任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过程和方法,在我看来具有动词的性质:前者其实就意味着理解和表达,后者其实就是怎样做、怎样建构形成、怎样理解和表达。和学生一起在文本中经历历史、周游世界,在犹如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获得理解、感受和体验,并通过表达共同分享,正是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 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总与他的生活经历、体验、理解密不可分。而语文课程无处不闪耀着“向善”的实践的光辉,这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最高境界了。它在语文课程中无处不在。 所有这一切都是整体的,没有一点能孤立地存在。 海淀区使用的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教材。这套教材围绕“主题”编排课文,每个单元配有诵读欣赏、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等部分,每本教材还配有“名著推荐与阅读”和“专题”以及介绍应用文体、语法现象等的附录和词语表。 我觉得这些内容的安排,与课程标准将各阶段的课程目标划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相吻合。一开始我看到这套打破了以往以文体为主线的传统编排体系的教材时,对课程改革充满了希望和期待。但实际情况似乎并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理想。 首先困扰我的就是词语表的作用。因为有了词语表,很多孩子在预习的时候不再认真阅读文本,只是生硬地记忆。可是,词语只有在句段乃至整体文本中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即使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把词语表中的词在课文中标出,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结果,从前在课前预习,初读课文中就应扫除的文字障碍有时不得不占用课堂时间。即便如此,依然有很多字词没有被学生真正的理解。我想“识字与写字”完全可以渗透在日常学习中,老师引导孩子养成在阅读中遇到生字词查字典的习惯,要比列出词语表有效得多。 另外,教材上关于“口语交际”的要求,如“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婉转拒绝”(七年级上)等,是十二、三岁学生实际上早已具备的表达能力;因此引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其实,无论在课堂上、生活中,每一次对话都是口语交际,而更多的情况下孩子们并不是缺少“表达”的能力,而是缺乏意向和勇气。作为老师,应该从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做起——我沿用了曾让我受益的我的老师的课堂活动环节——三分钟演讲,让学生自定题目,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当一些平日里很内向的孩子涨红了小脸,在讲台上完成自己的演讲,听到教室里响起的掌声,我想他(她)会感受到语言表达带来孩子的快乐。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善于捕捉孩子

文档评论(0)

asd33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