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荀子性恶论与基督教原罪说之比较
侯庆双
摘要:与孔孟儒学不同,被斥为异端的荀子性恶论却在西方流行。荀子在“人
之性恶”的立论上,将 “礼之教人”和“法之治人”有机地统一起来。西方哲学
对人性的根本判断建立在基督教的核心思想原罪说之上,其制度设计总强调监督,
体现对性本恶的肯定。比较而言,由于阶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诸方面差异,荀
子性恶论与基督教原罪说皆有所见亦有所蔽。因而,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
信息网络化的今天,扬弃荀子性恶论中的礼义和法治精神与基督教原罪说所衍生
的法治精神,对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参照意义。
关键词:人性论 荀子性恶论 基督教原罪说 比较
正视人性弱点,尊重人性,提升人性,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永恒主题。
“人性”一词,可理解为人的本性、本质、天性等。若按善恶标准来划分人性,
大致可有三种观点: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性兼有善恶。中西方都概莫能外。
人性善恶论是伦理学最基本问题之一,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之一。儒释道主
张人性是善的 ,除少数人(如荀子)、个别宗派(如佛教天台宗 “独家法
门” )认为人类的邪恶来自本性中的恶以外,大多数人都认为邪恶是后天所习
得。因此,传统中国的政治游戏规则崇尚教化,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西方文化中的性恶论作为一种系统理论出现,可以溯源至基督教。代表人物有: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弗利、17 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德国
大哲学家黑格尔等。可以说,对西方人的人性观点真正起到普遍而深远影响的是
基督教教义。藉此,西方人对于制度的设计总强调监督,体现对“性本恶”的肯
定。中西在此泾渭分明。正如学者周国平先生所言,专制国家把病人当罪人,民
主国家把罪人当病人。有感于此,本文试对荀子性恶论与基督教原罪说作比较分
析。
一、荀子:中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
“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战国后期,无
数高贵与卑微的生命在粼粼战车声、凛凛金戈声中黯然倒下。“兴亡谁人定,盛
衰岂无凭?”一代大儒荀子屡遭排挤而四处游说,为大道不显而困惑,为理想与
现实的冲突而愤懑,为维系儒家统系的责任感却痴心不改。他基本继承了先儒的
精神内核:天人、王霸、礼乐、义利、善恶、性情、知行等形上形下的互动互摄
关系。黑暗给了他黑色的眼睛。血雨腥风、草菅人命、礼崩乐坏的时代给他的心
灵填充了更加可贵的批判精神,他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吸收道、墨、法、阴阳
诸家思想,给传统儒家注入新的内核和活力。同其他各家一样,从人性中探寻社
会治乱的原因和寻求解脱苦痛的出路,开出了不同的救世药方。荀子将先儒人性
论撕开了一个 “血口”,主张性本恶。独树一帜的性恶论和隆礼重法等思想一定
意义上推动儒学开始由 “仁”“义”向 “礼”过渡,建构了以礼法统一为核心的
政治法律思想而卓然特立。难怪梁启超惊叹“二千年间宗派屡变,壹皆盘旋荀子
肘下”。
(一)人之性恶
第一,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
学,不可事”。①(引文出自《荀子》,下同) 人性是什么?荀子认为,人本是一种自然存在,
人性就是人的自然共性,是人从自然所获有的“恶”的规定性。人饥而欲饱、寒
而欲暖、劳而欲休的生物本能;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身体求舒适
等天然欲求;好利恶害、好荣恶辱、妒忌憎恨的社会心理,都是人性的鲜活写照。
如果任凭人的性情发展,社会的纲常法纪就会遭破坏,道德的价值体系就会遭侵
蚀,必然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这些人之“共性”正是社会纷争和动乱的渊薮。
从文字表达上看,荀子并没有将“人之性,恶”表述为“人之初,性迁恶”或“人
之性,恶者,伪也”。这似乎可以理解为是荀子从“本体论”意义上构建性恶论(包
括论证伦理道德的最终根源、善的可能性、修养的必要性以及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的理论基点。
但有学者认为:荀子自身并没有对人之恶性如孟子证明人性之善一般进行先
验的论证(天赋道德观) 。因此,荀子所谓性恶,其实质应当是具有恶的倾向,纵
性才谓恶。因为荀子又说 “性者,本始材朴也”(《荀子•礼论》)。不然,若以直
接 “受乎天”的 “欲、求”之性本体为伦理评价之 “恶”,荀子强调礼义 “养人
①
之欲,给人之求”岂不是有纵恶之嫌? 此论可能与明代王阳明的影响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