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媒体泛娱乐化的界限及其治理
目前,媒体泛娱乐化已成为世界性的现象,是新闻界急需应对的紧迫问题。有学者指出,娱乐是有界限的,有些事情万万不可娱乐,似乎也被多数人所认可,但在现实生活中娱乐的界限还极其模糊。①而只有界定清楚何者不能娱乐化,才能对泛娱乐化现象予以有效遏制。那么,这个界限究竟在哪里?
不宜泛娱乐化的六种题材
在此,我将不宜泛娱乐化但实践中又被过度娱乐化的题材归纳为六种:
一是历史和民族文化题材。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讲史传统,对历史题材的热爱也催生了媒体创作的热情。比如宫廷剧、戏说剧和穿越剧等炙手可热,各类戏说题材图书泛滥。但这些创作泥沙俱下,一些泛娱乐化的作品夹杂其中。有识之士对此提出批评。以通俗化讲史而出名的南开大学孙立群教授曾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历史经不起娱乐化演绎,非专业写手、娱乐化写法占据天下,不仅容易把学术庸俗化,而且造成历史认知的混乱。②
二是红色和革命历史题材。红色题材和革命题材一直是电视、电影创作的热点。不过在近来的创作中,泛娱乐化趋
向越来越严重,一个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武侠化、偶像化、
脸谱化”泛滥的抗日剧充斥荧屏。比如电视剧《抗日奇侠》 ,标榜另辟蹊径将“抗日”与“武侠”合二为一,但实际上,
电视剧血腥、暴力、奇幻、武侠化的风格,已经突破了艺术夸张的正常限度,成为所谓“雷剧” 、“神剧”的代表。
三是人类生命价值的题材。改革开放以来,大众媒体在推进尊重生命价值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对生命价值的不尊重和漠视,甚至娱乐化调侃的情况依然存在。白剑峰曾经指出,随着养生热升温,健康科普逐渐偏离正轨,走向娱乐化和商业化,导致谬种流传,怪论连篇。人命关天,健康无价。“戏说”健康,其实就是亵渎生命,或者说是拿生命开玩笑。③
四是严肃的社会民生问题。社会民生问题关系百姓疾苦,时下新闻娱乐化的现象泛滥,严肃的社会民生问题也出现娱乐化的苗头。有的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获得更大的轰动
效应,放弃了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早在 2004 年,《新闻记者》杂志主编吕怡然先生针对当时媒体对马加爵杀人事件泛
娱乐化炒作的现象提出了批评,认为“媒体”不是“媚体” ,媒体追求亲民性与可读性不能与恶意炒作、庸俗媚俗画等
号,媒体绝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丢了良心。④
五是丑恶现象和扭曲的价值观。在泛娱乐化的背景下,一些原本应该予以批判的丑恶现象、扭曲的价值观,反而成
为媒体吸引眼球的法宝。 “芙蓉姐姐” 、“凤姐”、“干露露”等的流行,争相炫丑的相亲节目不断涌现,部分媒体有意迎
合窥私、猎奇的大众消费心理,炫丑现象超过了限度。正如我国著名美学家肖鹰在文章中指出的,近年的流行文化中,秀丑、赛丑与捧丑已成一大风潮,各种恶搞行为大行其道。他们以丑为美,以丑为尚,不仅挑战传统的审美观念,也挑战我们的审美底线。⑤
六是女性权益话题。改革开放以来,大众媒体在推进妇女地位和男女平等的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许多女性新闻报道都有很好的示范效应。但同时,对女性权益的不尊重,甚至娱乐化调侃的情况依然存在。作为致力于维护女性权益
的主流媒体, 中国妇女报在这方面作出了一些努力。 在 2006 年,该报对两会报道中的女性话题予以反思,指出在涉及女
性话题的报道中,媒体应该聚焦于女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本身,而不是以娱乐的心态炒作性骚扰、外国人与中国妇女结婚交保证书等娱乐性话题,将女性话题报道娱乐化、边缘化。⑥
借鉴“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整饬泛娱乐化
大众传播在对现实解释的社会性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媒体之所以有潜在的破坏性影响,是因为它影响着观众理解现实世界的方法。⑦泛娱乐化过度传播之害不仅在于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更在于对我们社会共同文化记忆的消
解,解构社会所坚持的共同信念。尼尔 ?波兹曼认为, “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
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⑧因此,这些根本是不容动摇的。那么,这种“娱乐至死”式的泛娱乐化趋向应如何治理?波兹曼指出,只有深刻持久地意识到信息的结构和效应,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我们才有可能对电视、电脑,或任何其他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⑨从治理规范媒介生产的角度讲,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确立明晰的泛娱乐化“负面清单” 。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因对界限的认识不清所致。行业主管部门在相关政策
中,应借鉴 “负面清单” 管理模式, 明示媒体泛娱乐化的 “负面清单”,明确对红色革命、民族历史文化、严肃的民生社
会话题、人类生命价值和侮辱女性、炫丑现象等题材禁止娱乐化,以政策的刚性保证促进信息结构和效应的改变。
二、加强整饬泛娱乐化法规的执行力度。我国新闻法制建设相对落后,但并非无规可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针对泛娱乐化现象,一再下发“限娱令” ,对媒体过度娱乐化倾向予以限制。客观上, “限娱令”也面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