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万三研究中三个问题的解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7 - 沈万三研究三个问题的解析 石 雨 元末明初的沈万三数百年来一直是似风似雾的传奇人物,但随着“中国第一水乡”周庄旅游的不断发展与旅游文化的日益受重视,特别是2004年昆山市沈万三研究学会成立后,对沈万三的研究不断展开,沈万三作为历史人物,开始从历史深处的迷雾中走出来了。 由于《周庄走出沈万三》一书的面世,原先星散的有关沈万三的各种资料得以汇集,这样就构建了沈万三研究的新起点、新平台,从而有利于今后取得新的学术成果。比如,现有的研究成果,还不能清楚说明作为巨富的沈万三是怎样致富的,关于这个问题仍是众说纷纭;沈万三是从浙江南浔沈家漾迁到周庄的,但为什么沈万三会迁到周庄、这样一个举动对沈万三的致富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在沈万三研究中至关重要的问题,至今还没有触及,更没有解决;研究沈万三对于周庄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意义、有什么实际作用等重要问题,尚缺少具体的研究、论述。 本文拟就这三个关键性问题展开一些探索,以期抛砖引玉,俾沈万三研究确实能起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沈万三是怎样致富的 沈万三是巨富,而且是拥有资财“二十万万”、在皇帝朱元璋建造世界最大城墙——南京城时能捐建三分之一的超级巨富。有关他致富方式历来有“点金术”、“聚宝盆”、“分财说”、“垦殖说”、“通番说”等多种记载。前两种说法明显是荒诞不稽的迷信糟粕,无疑是错误的,后三种说法则比较含糊。目前研究者之中,多数倾向于“垦殖说”或“通番说”,但都缺乏全面的科学分析,尤其是缺乏数据确凿的定量分析,而显得说服力不足。 之所以缺少定量分析,是有关沈万三的财富缺少数量具体的记载,能看到的大都只是其生活奢华的渲染性描述。比如,描写沈万三家豪华的陈设,连金银餐具都不足以显示沈府的尊贵气派,而用更为贵重的“刻丝作铺筵,设紫定器十二桌。置羊脂玉二枚,长尺余,阔寸许,中有沟道所以置箸,恐污刻丝故也。行酒用白玛瑙盘,有斑纹,乃紫葡萄一枝,五猿采之,谓之五猿争果。盏则赤玛瑙,有缠丝二吻,光彩烂然,天然至宝。”⑴ “垦殖说”的例证虽最多,但也缺少具体数据,只是人物形象塑造的记录而已。《故沈伯熙墓志铭》出土于清道光年间,沈伯熙是沈万三孙子,所以最为研究者重视,被认为是沈万三“垦殖致富”的最有力证据。该墓志铭称:“其先世以躬稼起家。曾大父祐,由南浔徙长洲,见其地沃衍宜耕,因居焉;大父富,嗣业弗替,尝身帅其子弟力穑事,又能推恩以周急难,乡人以长者呼之。”说是沈伯熙的曾祖父沈祐、祖父沈富(即沈万三——笔者注)都是种田致富,即封建社会视为“正道”的“务本致富”。 有些论者在引述了《故沈伯熙墓志铭》上述记载后,进而引用一些笔记杂乘的相关记载,进一步描述沈万三与他父亲的“垦殖致富”:“‘初居东垞村时,人以污莱之地归之。祐躬率子弟服劳,粪治有方,潴泄有法,由是致富。’由于讲究施肥、灌溉等农作技术,使沈家田地的产量大大提高而致富了。”⑵ 事实果真是这样吗?沈万三光凭开垦东垞的荒地,“讲究施肥、灌溉等农作技术”,就能够使沈家田地的产量大大提高到能够赚取“二十万万”巨资的程度,有足够的财力捐建南京城的三分之一?有没有对此进行过最基本必要的定量分析? 由于目前还找不到沈万三财富的数据,笔者拟对明代有财富数据且也是“富几敌国”的人士作一些定量分析,以期找出相关答案。 据王世贞记载,明代嘉靖年间无锡(在今江苏省)有一介布衣安国的财富“过五十万”,与太监黄永、黄锦,陆都督炳,山西三姓,徽州二姓等,同为“天下富家居首等者”。⑶关于安国是如何致富的问题,多年前无锡曾有过探讨,由于当时现成的相关资料很缺乏,开始时也有“垦殖致富说”——即所谓“务本致富”与“经商致富说”——即所谓“末以致富”之间的讨论。但在安国的家族文献中发现了他的资财的具体数字后,经过定量分析,终于揭开了秘密。 这位明代无锡安国先生的经济发展过程如下:“田止四百亩,与(安)祚、(安)祉二子平分。又有承事公(安祚——笔者注)遗嘱,田已四千亩,与邦、国二子平分,业十倍于所授矣。及展赠公(安国——笔者注)分书,裒然成册,属松江府印钤,田至两万亩,他物称是,约六十倍于所授。”⑷ 安国父亲安祚析产时得田200亩,到他立遗嘱时,已有田4000亩,“业”是20倍于所授。安氏家谱说安祚“务本以勤致富”,其他的各种公私记载中也无任何涉及他经商的资料,安祚作为地主是可定论的。这表明明代一个地主“务本致富”,靠田地经营,一辈子的财富积累是20倍的扩张。 安国以分得的2000亩田起家,到他自己立析产分书时,仅在松江一地的田就有2万亩,其他财产约值12万亩田,两者合计为14万亩田。以这不完全统计数计算,安国的“业”已是70倍于所授。 两者比较,安国发财的速度至少比他父亲快3倍。面对安国这种“他物”多而田地少的财富格局,以及高速度暴富状况,“垦殖致富说”者再论断安国与他父亲安

文档评论(0)

asd33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