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评价方式.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孔子的评价方式 厦门外国语学校 邹春盛(邮编 361012) 中国传统教育奉行“黄荆棍下出好人,棍棒底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教育格言,可以对学生实施体罚,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是指责多于鼓励。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吃苦精神,也在逆境的磨砺中涌现了一批英才,但英才的涌现又常常是以牺牲另外一大批学生的人格乃至生命为代价,为现代教育理念所摒弃。美国曼哈顿计划的组织者奥本海默的教学方法在国内报道以后,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据说奥本海默在上大学时,有一次他对导师的教学不满意,就径直走到讲台上对导师说:我的方法比您的更简单。结果,导师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带头为他鼓掌,对奥本海默的创新思路大加赞美,说他“棒极了”!有研究者把这种方法总结为“大拇指教育法”,教师在学生身上寻找闪光点,常常对学生竖起大拇指,不断赞美他们点点滴滴的进步。结果学生自信心得到增强,表现愈来愈好,从而达到我们心理学上常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义务教育法》也很提倡鼓励性评价方法,这方面的用语有近30条。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过度地提倡鼓励性评价会不会带来另一些负面的问题呢?如养成学生惟我独尊的性格,教师对学生的缺点不能及时发现和批评等。带着这些困惑,我利用暑假的时间重读《论语》,希望能从古圣的智慧中得到启发。 孔子是文化巨人,是大教育家。经过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他神化,“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的封号,使人望而生畏,即使是被某些权威部门“钦定”的所谓“平民化”的孔子塑像,也是显得正气凛然,有拒人于千里之外之感,像现在某些专家、教授,只见他们在讲台上、电视上口沫横飞,现实生活中难一睹芳容。 但是,细读《论语》,却觉得我们的孔老夫子像邻家老翁那样和蔼可亲,他的教学方式也不是我们现在的班级授课制,而更接近于“茶馆式”教学,与学生围坐在一起,自主表达,平等对话,一部《论语》,其实也可以说是一部平等对话的教学实录。孔子的教育评价方式更是灵活多样,因人、因事、因时而异,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春风化雨 赞誉有加 孔子的道德文章比同代人当然也比他的学生高出很多,但他很少板着面孔教训人,相反地,对于学生的成就,孔子的评价很中肯,发自内心地赞叹,从不吝惜美好的词汇。 孔子把“仁”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学生在道德修养方面取得进步,最让他欣喜,他的评价用语也最高,例如对颜回: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他不追求物质享受,住在小巷里,一竹筐饭,一瓢水就够,生活极度贫苦,但是,他却以追求道德修养为乐,孔子对他极其欣赏,首尾反复,高度赞叹他的贤能,也在学生中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楷模。 子贡是孔门中一个特殊的学生,据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中的介绍,子贡是政治、经济、外交、工商样样皆通的人才,他曾经利用外交手段,挑起诸侯争端,使得弱小的鲁国受益,后来他官不想当,转而去做生意,发了大财,孔子晚年的生活好像都靠他照顾的。对于这样的学生,孔子是如何评价的呢? 子贡问曰:“赐也如何?”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论语·公冶长》) “赐”是子贡的名,他姓端木,字子贡。“瑚琏”是古代的玉器,而且不是一般的玉器,是供于庙堂之上的,是玉器中的上品,古语曰:“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上一节,孔子刚刚赞叹子贱“君子哉若人”,是直接肯定子贱是君子,而把子贡比喻成“瑚琏”,评价就更高了,是君子中的上品。 看到学生在学问上有长进,孔子当然也很高兴的,还是这个子贡,让老师享受到“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喜悦。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师生俩在讨论学问的修养,子贡恰当地引用了《诗经》的句子来佐证孔子的观点,让孔子大为赞赏,认为子贡天赋很高,能够举一反三,可以和他讨论《诗经》本质问题了。 作为求学者,受到老师这样的鼓励,内心的激动是可想而知的,求学的路上即使关山阻隔,荆棘丛生,但追随老师一往无前的勇气永远不变。 更为可贵的,对于学生的成就孔子除了发自内心的赞叹外,有时甚至放下老师的架子,不惜贬低自己,抬高学生。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武城是孔子学生子游(名偃)主政的地方,孔子在那听到弦歌之声,忍不住笑了起来,认为没有必要用这么高雅的手段来教化老百姓。子游听了以后有不同意见,他回答说,过去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礼乐就容易听

文档评论(0)

asd33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