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高中语文_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 邮编 联系电话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翻译重点语句。 2.欣赏管仲的人格魅力,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3.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和客观原因。 4.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教学重点 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和客观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二.导入新课 美文诵读: 仁者知其礼,贤者晓其能。曾经的贫困书生,而后的一国之相。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是他的誓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他的理念;南伐楚、蔡,北征山戎,是他辉煌的业绩。感恩鲍叔,辅助桓公,顺应百姓,他使齐国一匡天下,他使桓公九合诸侯。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他就是—— 管仲 ! 【过渡语】仁者,贤者的说法很笼统,但是诸葛亮我们一定熟悉,诸葛亮出仕之前,躬耕南阳之际最仰慕的两个人就是管仲、乐毅。下面让我们学习《管仲列传》。 三.检查预习 (一).了解管仲。 管仲 ,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春秋初齐国政治家。齐桓公即位后,经鲍叔牙推荐,被任为上卿,以主持政务,被尊为“仲父”。管仲使齐国日渐富强,助桓公以“尊王攘夷”号召诸侯,使桓公成为五霸之首。他有“春秋第一相”的美誉。 (二).自主学习过程 1、朗读课文两遍 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流畅朗读。 2、对照注释分段疏通文意,标出重点词语、句式。结合点评理解每段内容。 3、思考问题 (1)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2)我们从《管仲列传》中可以窥探到司马迁怎样的感情? 4、为下列红色字体注音 颍上(yǐng) 鲍叔(bào) 匡正(kuāng) 仓廪(lǐn) 桓公(huán) 商贾(gǔ) 不肖(xiào) 召忽(shào) 【过渡语】管仲“春秋第一相”的美誉当然来源于他的政绩,那么文中的那几个段落描写了他的政绩呢? (三)、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1-2): 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情。(管鲍之交) 第二段(3-4): 管仲任政相齐政绩显著。(管仲之才) 第三段(5): 司马迁的赞词。(人生抉择) (四).疏通文言、分析内容 【管鲍之交】 1、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2、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3、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4、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5、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1)疏通文言 (2)内容分析 文章第二段的叙述中: 1、鲍叔牙眼里的管仲是怎样的?(五个“不以我为”,五“知”) 2、你看到的鲍叔牙是什么样的? (伯乐的眼光,宽容,大度) 3、你眼中的管仲又是什么样的呢?(经历丰富坎坷,抱负远大,坚忍不拔,不忘本) 【管仲之贤】 【政绩】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执政理念】与俗同好恶 【执政主张】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执政才能】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1、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2、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3、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 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1)疏通文言 (2)内容分析 【注解】桓公伐蔡 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所以桓公怒而攻蔡。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注解】桓公伐燕  《史记· 齐太公世家》: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北狄)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因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送桓公进入齐境。桓公说:“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地与燕,并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召公,是燕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为三公。) 【典故】曹沫之约   《史记·齐太公世家》:齐桓公五年(前681),伐鲁,鲁将曹沫三战三败,鲁庄公请献遂邑求和,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于坛上,威胁桓公归还“鲁之侵地”,桓公先是被迫答应,继而“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这时,管仲劝桓公不要图一时“小快”而“弃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