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pdfVIP

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 :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朗读、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 2、 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 3、 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 象征手法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 2、 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 联想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 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 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 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 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 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 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 二、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戴望舒 (1905-1950)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抗 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1923 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 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 1926 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 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 《凝泪出门》。1928 年与施蛰存、 杜衡、 冯雪蜂一起创办 《文学工场》。1929 年 4 月,第一本诗集 《我的记忆》 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 \ 雨巷诗人 \ 。1932 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 《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 11 月初赴法 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 1935 年春回国。 1936 年 10 月,与卞之琳、 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 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 1938 年春在香港 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39 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 1941 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 、《我用残损的手掌》、《心 愿》、《等待》等诗篇。 1949 年 6 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 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出版的诗集还有《望舒草》 (1933)、《望舒诗稿》(1937)、《灾难的岁 月》 (1937)、《戴望舒诗全编》(1989)。 2、写作背景: 1941 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 包括戴望舒在内。 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 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 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 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 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戴望舒在狱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所 受的酷刑和折磨, 是非常惨烈的,这使他出狱后仍无法摆脱这场噩梦。 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 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 民族处于危 亡关头。在诗中, 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 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

文档评论(0)

而级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