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之陇东唢呐.docxVIP

陇东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之陇东唢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陇东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之陇东唢呐 陇东屹立于黄河中上游的陕甘宁三省交界处。这里,是中国第一块旧石器的出生地,仰韶文化遗迹随处可见;这里,也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周祖农耕文化在这里至今保存完整。诸多的文化遗迹与至今活跃的庆阳民俗文化,一并清晰地印证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在这片沉积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沃土上,陇东民间音乐正是其地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而陇东唢呐则是这丰厚的音乐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其载体之一。 一、陇东唢呐的文化背景 (一)厚重的历史基底 庆阳作为周文化的发祥地,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肇始的地位。我们可以追溯到周代,那个时候已经有了吟咏现陇东境内先民生活的诗篇,例如收集在《诗经》中的《豳风、七月》还有《大雅、公列》等,这些足以说明在周代陇东地区的民间音乐活动已初具规模。从当今一些学者对庆阳民间民俗文化的考证来看,自周以来,庆阳境内农耕文化、周文化的传承从未间断,并且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容纳了包括西域文化在内的许多游牧民族的文化。这其中,最具有地域特色的便是陇东唢呐。据史料记载金元时期唢呐由波斯民族传入我国,由波斯语Surna音译为唢呐。因此可以推断陇东唢呐是那个时期从波斯、阿拉伯一带经过丝绸之路传到陇东境内的。翻阅由明代韩鼎编纂,清乾隆二十六年庆阳知府赵本植修订的《庆阳府志》时,可看到书中已有关于陇东唢呐的记载。明代王圻的《三才图会》中也有“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民间多用之。”等关于陇东唢呐的描述,这里的“民间多用之”与《庆阳府志》中的民间婚丧仪程中对鼓吹乐的使用状况的描述是一致的。 (二)广泛的民间应用 陇东地区被誉为是具有最厚黄土层的陇东粮仓,这里独具特征的自然环境和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较之稳定的文化空间,则是孕育陇东唢呐这一内涵独特的乡土民间艺术的肥沃土壤。作为一种悠久而被在民间广泛使用的乐器,它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一个符号。陇东唢呐独具特色的曲牌音乐体系、规模庞大的演奏群体、丰富广泛的民俗民间应用、浓郁的黄土文化风格、动听婉转的众多曲牌,使之成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一个独特一种。 陇东唢呐自金、元时期传入,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音乐形式的鼓吹乐,到了明清时期已经比较完善,在民间喜丧事活动中被广泛运用,已成为百姓民间风俗礼仪中的用乐,因此,陇东唢呐在民间风俗仪式中被长期广泛的应用使得陇东唢呐又增添了更多神秘的色彩。 在民间喜事的各项仪式例如娶人迎轿、拜堂开席等和丧葬活动的接宾、请灵、接官、迎纸火、奠祭等仪式中唢呐吹奏是不可缺少的。唢呐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仪式中运用不同的曲牌以适应不同的礼俗。 已形成了“礼从乐起,响动在先”的风俗习惯。 因而,陇东唢呐在庆阳民俗活动中承载和延续的民间音乐文化的功能更为突出。 经过数百年的演进与发展,陇东唢呐同时也活跃和充实了穷乡僻壤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今虽然不如以前活跃,但陇东白事(丧葬祭祀)礼仪活动中仍然必不可少,且总是乐手在前,鼓乐先起,具有极其珍贵的人文价值。 (三)清晰的发展轨迹 陇东唢呐在陇东地区有记载的历史有四百多年,它从清代开始逐步成熟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达到兴盛。“文革”期间在扫“四旧”中民俗文化被清除,唢呐也在这场文化波动中慢慢销声匿迹。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这场文化波动被得以修正,由此各级文化部门开始修撰集成,开始了对民俗文化的挖掘抢救,陇东唢呐因此重新得到复苏,从八十年代初至今陇东唢呐开始得以振兴和变革。 20XX5月,庆阳唢呐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此做出重大贡献的、当之无愧应该被提及的应该是原庆阳文化馆馆长——梁平正。梁先生与1944年生于甘肃庆阳,1962年毕业于甘肃平凉艺校。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会员,甘肃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甘肃曲艺家协会会员,曾任庆阳地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以及庆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陇东民间音乐研究会主任。他为陇东唢呐的发展、挖掘、收集、整理做了大量工作,贡献突出。曾参与《庆阳地区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戏曲志,甘肃卷、庆阳分卷》,搜集整理大量的民间器乐作品,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有三十七首被收录,20XX由梁先生编著的《陇东唢呐曲精选》出版发行,20XX合作撰写的《陇东唢呐初探》,《陇东红白事民俗礼仪调查报告》在“甘肃民间文艺十年奖”荣获优秀奖,他既是为陇东民间音乐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音乐工作者,也是一位在陇东地区享有盛名的唢呐演奏家,国家级陇东唢呐传承人马自刚以及省级陇东唢呐传承人李海成等人均是梁老师的弟子。梁老先生带领其弟子经过十二年的时间改变了“一人一把唢呐,各吹各的调”的混乱场面,将过去使用的C调、升C调、B调、

文档评论(0)

y31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