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_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文档2).doc

初中历史_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文档2).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 ??1.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的史实。?? ?2. 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养成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3. 知道并理解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认识到这一政策即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学重点】? ?????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 ?????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自主预习并画出思维导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1.史之乱的原因与影响 2.黄巢起义的原因 在课前用PPT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巩固记忆,养成课前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导入? ? 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知道的北宋的著名的历史人物。 学生回答:略 出示PPT,教师述说 在我们印象中的宋朝是个文人帝国,然而他的开创者却是一个标准的职业军人,那么赵匡胤是如何脱颖而出,登上帝位的呢,又是如何来加强皇权的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三、学习新课 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加上北宋的建立这一部分知识相对简单(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明确一个朝代或政权的建立应该掌握那些基本的知识),教师只是从中重点说明几个问题即可 1.赵匡胤做上皇帝这件事是一个典故,这个典故叫什么名字? 2.北宋是否统一了全国? 学生答:略 虽然说赵匡胤做上皇帝的方式有点特别,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评价还是不错的。展示PPT,学生共同朗读。 赵匡胤作为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和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具有近乎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就是这样的一个皇帝,他却整天不能安然入睡。 展示PPT,让学生根据根据回答问题 “然为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今终夕未尝敢安寝而卧也。……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 ——司马光《涑水记闻》 请想想宋太祖在担心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对,他担心他的“故事”会在他的手下身上重演。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避免这种情况的“重演”。 学生上台来展示自己课前构画的思维导图,并根据图对这部分知识进行讲解说明。其他同学可以进行纠正,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再对本部分知识进行简单的根据总结,说明。尤其是地方上,通过一幅漫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的记忆。 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对本部分知识进行巩固记忆。这期间教师板书这一部分的思维导图基本框架。 展示PPT,出示一段材料,学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制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涑水记闻》 针对赵普提出的这些建议,北宋统治者是如何做的呢? 主要通过这个问题,把北宋加强皇权的措施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概括说明,即:行政权,财政权,兵权三个角度来概括说明,并板书在黑板的思维导图上。 过渡:展示PPT,出示一句话 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答:北宋重文轻武导致的 然后找一学生上台讲解本部分的内容。 学生讲解完毕后,教师展示PPT,出示部分材料 北宋民间有俗语:“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当时还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从宋太宗起文臣成为宰相和正副枢密使得主要人选,宋太宗一朝,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 ——赵毅《中国古代史》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答:略 继续展示PPT,出示材料 材料一、 “北宋共开科举考试81榜,期间所取文士合计60035人,平均每年360人。” “北宋武举共开科考试28榜,共取士868人,年均5人。” ——《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 材料二 思考:以上材料说明北宋的什么现象? 学生答:略 教师:也正是因为北宋注重文教,广开科举,使得宋代社会发生巨大转变,最终形成了北宋的文治局面。 展示PPT,出示问题 思考讨论:北宋实行这种“重文轻武”的政策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学生答:略 教师:总结此问题,并展示PPT,把主体答案展示在PPT上供学生参考。 四、小结: 五、课后任务:通过课外阅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