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贫富差距中谈公平理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收入差距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 的重视。
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人们的收入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 “三步走”的 第二步——在20世纪末人们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也已经在20世纪末顺利实现 了。我们现在正朝着第三步迈进。可是就在我们为到下个世纪中叶, 使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奋斗时,中国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在中国, 造成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十分复杂, 有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因素,有转型期 的特定结构性、体制性因素,也有腐败、市场失序等非正常因素。
在中国,不同地区在改革的初期所面临的初始条件是不同的, 初始条件的差
异也构成了不同地区在改革过程中的收获各不相同。 首先,这些初始条长期累积
起来的商品经济观念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异。 历史上,东部地区
尤其是江浙一带居民的商品经济观念比较浓, 对市场的理解和参与意识较深。相 反,中西部地区的居民则相对比较保守, 习惯于固守本土观念,缺乏冒险精神和 创业意识,相应地,中西部地区人口的流动性相对较差。所以,当中国开始市场 化改革的时候,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由于积极地参与便首先分享了改革的“红 利”,而中西部地区的居民则由于行动迟缓而丧失了先动优势,从而使东部与中 西部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其次,东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存在差异。 虽然在六、七十年代中国政府出于 军事战略的考虑,在工业布局和资源分配上向 中西部地区倾斜,在中西部地区设立了一系列军事工业基地, 这些工业基地增强 了中西部地区的生产能力和工业基础,但并没有从实质上弥补东部与中西部地区 工业化水平的差距。
中国政府在开放次序方面的安排使得不同地区在改革中所能够获得的收益 存在较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便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 五个经济特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都是在东部,这些地方在财政政策上无论对 外商还是当地企业都非常照顾,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得以吸引大量 的外国资本,当地经济得到巨大发展。虽然外商投资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 但它毕竟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转轨经济而言是推动经济发 展的主要动力。1983--1996年,中国的外商投资有88。3%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仅有 3%分布于中部地区,3。4%分布于西部地区。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分布相 适应,内地省份在经济发展速度上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 更进一步的结果便是各
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
贸易依存度与出口依存度是反映贸易规模的两个重要指标。从 1993— 2003 年,东部地区的贸易依存度从0。64上升到0。77,出口依存度从0。29—0。40, 中部地区贸易依存度从0。18下降到0。11,出口依存度从0。10下降到0。06, 西部地区贸易依存度则从0。13到0。11,而出口依存度一直在0。06左右徘徊。
[4]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对外贸易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则较 少。1999年,东南沿海地区12个省市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 90。60%其他地 区只占不到10%因此,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享受对外贸易带来的利益比中西部 地区的居民要多。同时,由于中国地区之间劳动力要素流动不畅, 职业转换困难 程度不同,劳动力的流动性在东部地区要强于西部地区。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劳动 者收入在地区之间的差别。
随着教育的发展,它会拉大受过教育者与未受过教育者之间的差距, 因为
受过教育的人有更高的生产能力和更高的配置能力,它能占据收入更高的职业和 岗位,从而获得较高的收入。中国不同地区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是相当明显的,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好的教育设施和较高的教育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比较高,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 导致教育投入不足,进而使居民的人均受教 育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这种教育水平尤其是基础教育方面的差距构成了东西 部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 斯塔西?亚当斯 在
《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 1962,与罗森合
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 1964,与雅各布森合写)、《社
会交换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侧 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该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 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 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 否做出判断。公平感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 动机和行为。因此,从某种意义
来讲,动机的激发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进行比较,做出公平与否的判断, 并据以指导行为的过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