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结的诗歌创作看其思想的转变.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元结的诗歌创作看其思想的转变 元结,字次山,号元子,汝州鲁山县(今属河南)人。是盛 唐后期的一位诗人, 他生活在唐代由盛入衰的转折时期, 社会的 动荡起伏和政治的腐败黑暗使得元结的思想复杂矛盾, 既有情系 君国、心忧天下的积极入世的一面,又有山林自安、崇颂隐翁的 消极退隐的一面。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其思想转变的原因和具体表 现来进行研究。 元结一开始对社会政治的极大热情和极为关注的积极入世 的思想, 一方面与其封建官宦的家庭出身有关, 另一方面与他父 亲的遗训也是密不可分的。 《新唐书 ?元结传》记载:元结是后魏常山王遵十二代孙, 其曾祖仁基拜宁塞令,袭常山公。祖父亨是霍王府参军。元结在 传统封建家庭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了自觉的政治责任意识, 关注社稷命运,关注百姓疾苦。同时,没落子孙的心理感受也使 他不甘落后, 内心深处有一种奋发向上的愿望, 希望自己也能像 祖辈那样光宗耀祖。 这可以说是元结积极入世思想的最初心理动 因。而他父亲的训诫之话在使元结积极入世, 实现自己的济世理 想方面则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关于这一点《新唐书 ?元结传》中 也有记载:在安禄山起兵造反时,其父元延祖召戒曰:“而曹逢 世多故,不得自安山林,勉树名节,无近羞辱云。”父亲的教诲 使元结“折节向学”,以从兄元德秀为业师。天宝六年(公元 747 年),元结怀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抱负奔赴京城,参加 科举考试。然而事实却是:李林甫因“恐草野之士对策,斥言其 奸恶”,于是玩弄权术,使当时参加科举考试者无一人及第。政 治理想的受挫使元结切身感受到了现实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 就 在此时, 他的消极隐退思想最先表现了出来, 于是他隐居在故乡 的商馀山。 但在此段时间内, 元结的积极入世思想仍然占据其思 想的主导方面,因此,他又在天宝十二年(公元 753 年)参加了 科举考试,并最终及第。 其思想的消极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出来应该是在诗人的晚年, 特别是在代宗统治时期,当时政治黑暗,官场腐败,最高统治者 宠用奸臣, 猜忌功臣良将, 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和阶级矛盾的激 化,使诗人对现实的残酷和丑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加之 亲历了安适之乱的社会动荡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 诗人逐渐对 当时的统治者丧失了信心, 同时诗人的政治心理也日趋消解。 面 对当时的政治黑暗和一系列社会悲剧, 元结越来越感受到了个人 力量的微不足道和自己的无能为力, 于是消极归隐的思想就越来 越明显地体现了出来。 可以说, 家世与时世共同促成了元结思想的两个方面, 这两 个方面在其诗歌创作中突出的表现了出来。 一)元结积极入世思想的表现 元结早期的诗歌创作集中反映了他凌云壮志的思想抱负, 充 满热情的政治理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极为关注。 大约写于天宝十年 (公元 751 年)的《系乐府十二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元结 在序文中就指出了这组诗歌的创作目的: “尽欢怨之声者, 可以 上感于上,下化于下”。 这组诗从各个方面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的 社会黑暗和人民的水深火热, 表现出了元结作为一名“关心人民 群众与祖国安危的政治家”(孙望《元次山集校本前言》)的正 义感与积极济世的思想。 就思想内容而言, 这组诗可以分为四个 方面。下面就以其中的四首诗歌为例来对此进行分析。 1、表现政治理想的诗歌。以《思太古》为例: 东南三千里,沅湘为太湖。湖上山谷深,有人多似愚,婴孩 寄树颠,就水捕 ?} 鲈。 所欢同鸟兽,身意复何拘?吾行遍九州,此风皆已无。吁嗟 圣贤教,不觉久踌蹰。 作者以向往和赞扬的笔调描写了洞庭湖山谷深处的人们所 过的太古生活, 虽然作者把生活倒退到太古时代有悖于历史发展 的规律, 但是此诗的创作目的却是进步的, 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 社会的强烈不满, 尤其是诗歌的最后两句“吁嗟圣贤教, 不觉久 踌蹰”更是表现出了对“圣贤教”的嘲讽。 此诗所反映的政治主 张与作者理想中的圣人治国之道是统一的,即“用真”、“用 圣”、“用明”(聂文郁《元结诗解》)。诗人希望当政者能够 通过这一理想的治国之道来治理国家,实现理想中的社会生活 2、讽刺帝王的诗歌。以《寿翁兴》为例: 借问多寿翁,何方自修育。惟云顺所然,忘情学草木。始知 世上术,劳苦化金玉, 不见充所求,空闻恣耽欲。清和存王母,潜 ?c无乱黩。谁 正好长生,此言堪佩服。 本诗一开始就提出问题: 用什么方法可以修养身心, 长命百 岁呢?接着多寿翁给出了答案: 顺应事物的发展, 像草木一样忘 掉一切情欲。 接着又指出一些不劳而获的人, 整日毫无节制地追 求欢乐, 放纵情欲。 虽然作者在这里并没有明确说出不劳而获者 的具体姓名,但毫无疑问, 这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统治阶级而言的, 这些统治者既要贪图享乐,又想长命百岁,对此,作者进行了强 烈的批判和无情的讽刺, 揭露了他们荒淫无

文档评论(0)

yuxiu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