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留守儿童需要深度陪伴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流动人口 逐年增多, 不但务农种田者日益减少, 而且学龄段的留守儿童也 越来越多, 这一现象已成为广受关注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 成 为县镇(乡)基层决策的重要问题之一。加上留守儿童大多由留 守祖辈监管与抚养,这些儿童本应享受的母爱、父爱长期缺位, 导致很多留守儿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因此, 化解留守 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但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重大课题, 而且也是各 级党政领导机关乃至工(农)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等群众组 织决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本文基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类 型与成因分析, 认为深度陪伴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根本策 略。
一、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基本类型 所谓“留守儿童”, 人们一般认为是指那些父母进城务工而 无法随迁同住的农村孩子,但事实上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 城市里也出现了一批“留守儿童”,即那些不在父母身边生活, 或者即使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教养责任却被父母委以他人, 诸如 祖辈代管或家政托管的儿童群体。 他们与父母远在他乡的孩子们 一道“沦”为留守儿童――“城市留守儿童”, 也称“精神留守 儿童”。两者的共性在于父母陪伴的缺失, 对亲情开始疏远, “孤 独感成为他们最多的负性情感体验” [1] 。若以留守儿童心理问
题的成因为依据,可将留守儿童分为物质满足型、偏重学习型、 不管不问型三类。
(一) 物质满足型
这类留守儿童父母的典型特征是过于注重满足儿童的物质
需求,以为满足物质需求是让孩子幸福的最佳方式, 就能为孩子
带来开心与快乐。尤其是异地上学或幼年出国读书的儿童, 他们
大多缺乏监护人的必要教导, 自由度很大,能自己支配父母给予 的物质财富,尤其是基本不“缺钱”。在这种状态的长期影响下, 儿童的心灵不仅得不到关爱, 还会将儿童和父母之间的感情一一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为物钱关系,因为在孩子心里,只有在我缺 钱缺物的时候爸爸、妈妈才会和我交流,我和他们之间沟通的方 式就是“要钱”。而其他方面的心理需求往往被父母忽视, 此类
儿童常表现出自私与任性,更不懂得关心、体谅他人。
(二) 偏重学习型
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中国大多数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会习 惯性地从幼儿园就开始挑选,再到选择重点小学、重点中学,一 直到期望能够就读重点大学,于是从小就将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在 教育的第一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远程交流往往也以学习成绩和 特长发展为主题,久而久之,这种片面而功利地追求好成绩或者 强调特长的交流,无形中会加剧儿童自身的逆反心理, 其主动与
父母情感交流的意愿逐渐退缩, 使亲情变得不断疏远。究其原因, 在于父母缺少陪伴的同时, 还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长期压 抑儿童年龄阶段应有的欢乐和兴趣。另外,受空间的影响,家长 可能因无法经常见面而忽略孩子的抗拒情绪, 虽然孩子大多选择 默默承受这种“关爱”, 但实际上心里是反感和无奈的, 其情绪 发泄的方式往往有两个极端,要么沉默寡言,拒绝交流;要么易 怒,喜欢争吵或刻意欺负同学等等。
(三)不管不问型 这一类型的典型特征是父母对孩子缺乏必要的关心与爱护。
由于父母的工作繁忙或个人秉性所致, 对孩子学习、 生活等事情 不闻不问, 或是将孩子交由祖父祖母照顾, 或是聘请家政人员代 管,使孩子完全处于留守或准留守状态。这种类型的儿童,因感 受不到应有的父爱母爱, 感受不到来自亲情与家庭的温暖, 所以 在他们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无法得到恰当的关爱, 易令其感觉周 围的世界一片冷漠,逐渐产生自卑(得不到关爱,孩子以为自己 是不重要的) 或者自我放纵等不良习性, 甚至产生不安全感 [2] 。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正确把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是有效化解留守儿童心 理问题的前提。 一般而言, 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为 以下三个方面:
(一)父(母)爱的长期缺位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国家经济战略布局的调整, 在 进城务工、外地经商、工作调动及分配录用等常态化的背景下, 我国已进入人口大流动的时代。 2000 年,我国流动人口为 1.44 亿,到 2013 年达 2.89 亿,其中 80%为农村户籍人口。据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的人口中,超过半年不在户口登记处的人口为 261,386, 075 人,同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 116,995, 327 人,增长率为 81.03%。正是这样一个庞大的“父辈”流动群 体,催生了一个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 一方面为进城务工而无法 随迁的流动人口子女, 另一方面为因工作或忙于经营而无暇被父 母顾及的城市托管儿童。 其共性是家长与孩子聚少离多、 缺乏必 要的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