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兴观群怨”.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论“兴观群怨” 一、春秋赋诗、引诗与“兴观群怨” “兴观群怨”是孔子诗论的重要命题之一, 他从伦理、美育 以及博物的角度解释传授 《诗》:提出“兴”、“观”、“群”、 “怨”说。孔安国说:“兴”就是“引譬连类”,朱熹释之为“感 发意志”。郑玄释“观”是“观风俗之盛衰”。“群”,孔安国 解释为“群居相切磋”。“怨”,孔安国释为“刺上政也”,强 调其讽谏作用。后世的种种训诠都不过是对孔、 郑之说的进一步 发挥。既有从政治礼用方面的阐释,也有从艺术审美角度的理解。 笔者认为,要弄明白“兴观群怨”的真正内涵, 还是应该以孔子 所处的年代及当时的社会风气为出发点,即从春秋盛行的赋诗、 引诗等现象的影响,来看孔子提出“兴观群怨”的思想动机。 周至厉、幽,王室始衰。平王东迁,江河日下,纲纪废弛, 礼崩乐坏,诸侯崛起,争霸兼并。诸侯国彼此之间的关系便显得 日趋复杂微妙,彼此间的会聘燕飨的交际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当时,为了邀宠或劝喻君主,为了结交同盟或折服敌国,各国大 夫于外交场合莫不讲究其进退之礼仪,文饰其应对之辞令。赋诗 者出于表达心志的需要,可随心所欲,割裂诗章,只取所求,而 不必管诗之原意。在他们眼里,赋诗更多的是一种社会交际的语 言手段和形式,而不是语言艺术的审美活动。 春秋赋诗、言语引诗极盛于襄公、昭公时期, 《左传》载孔 子引《诗》七条。《礼记》谈到《诗》的地方有一百多处,其中 大多数与孔子有关。《论语》中记述与《诗》有关的二十条。孔 子说: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论语 ?子路》)在他看来,学诗就是为 了从政和“专对”,假设不能如此,读得再多,学得再好也没有 用处。基于对诗所具有的政治教化功能和语言交际的实用价值的 强调,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论语 ?季氏》)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 语?阳货》);又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 木之名。”(《论语 ?阳货》)这些论诗话语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很显然在孔子是从当时用诗的视角来说诗的。 可以看出, 孔子提 出的“兴观群怨”的思想动机更多的是有关诗歌的社会功用而 非审美价值。 二、“诗可以怨”——以《邶风 ?柏舟》为例 (一)汉儒与宋儒对“诗可以怨”的继承及发展 东汉《毛诗序》,承继西汉经师们以美刺言诗、为政教服务 的精神, 创立了“美刺说”。 《毛诗序》 强调风化与美刺的作用: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 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教化,是统治者利用诗歌,按照统治 阶级的政治要求和伦理道德规范对臣民进行正面教育, 即“上以 风化下”。讽谕,是臣民对政治或社会现实有所不满,利用诗歌 对统治者进行劝谏,即“下以风刺上”。这是对孔子诗“可以 怨”的观点的继承。 宋朱熹的《诗集传》可以说是《诗经》解读的集大成者,他 以理学为思想基础,集中了宋人训诂、考据的新成果,对《毛诗 序》进行了批判,《诗集传》选择众说,据诗歌本义,对其各诗 题旨与诗义做了较有新意的探讨,有些见解较为接近诗的本义。 对“诗可以怨”这一观点,朱熹解释为 “怨而不怒”。就是说 人们通过诗歌宣泄怨愤之情, 从而进入平静和谐的精神境界, 不能叫嚣怒张, 以骂詈为诗, 应运用一些较曲折的艺术手法。 由此可见,汉儒持论立例,皆以“美刺说”为宗旨,非讽即 颂,把诗三百篇的旨意规定在政教的美刺范围中, 成为所谓安邦 治国、立身行事的准则。 宋儒批驳这种牵强附会统治阶级政治思 想的解释, 而试图解释诗歌本义, 同时也就将“可以怨”的范围 从政教扩大到了弃妇思情、 个人不得志的抒发等更广阔的社会层 面。两代学者在这一观点上的不同,直接影响了他们对《邶风 柏舟》主旨的理解。 (二)汉儒与宋儒对《邶风 ?柏舟》的解读及其原因 第一章中:“ ?彼柏舟,亦泛其流。”《毛诗传》曰:“兴 也。?,流貌。柏,木,所以宜为舟也。亦其流,不以济度也。” 笺曰:“舟,载物者也。今不用,而与物然俱流于水中。兴者, 喻仁人之不见用,而与群小人并列,亦由是也。”而《诗集传》 则说道:“言一柏为舟,坚 ?牢实,而不以乘载;无所依薄,但 然?于水中而已。”此处解释是两家明显的不同:同是在水中飘 荡,汉儒将其理解为仁人不被采用只得与小人为伍, 而宋儒理解 为妇女无所依靠。 第四章中:“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对“群小”的解释是 关键,笺云: “群小,众小人在君侧者。”《诗集传》:“群小, 众妾也。”这个解释也是两家对“怨”之内容理解大相径庭的原 因之一。 第五章是两家理解分歧最多的地方。 首先“日居月诸, 胡迭 而微这句”, 笺云:“日, 君象也。月, 臣象也。 微,谓亏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