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论《寄小读者》的“三宗罪”
一、创作动机之“罪”:病态的“自我表现” 儿童文学中的“自我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它要求“以 儿童的生命内核为根基” {1} ,“儿童的价值观,成人作家的价 值观,丰富而健全的人生,这三者依次由小到大构成三个向外流 动的同心圆。” {2} 然而,《寄小读者》却呈现出病态的“自我 表现”倾向,即冰心忘记了“以儿童的生命内核为根基”的初 衷,转而置换成了对病态心理的自我抒发。
回到创作《寄小读者》的前期,冰心心中还是葆有隐含读者 的。其时, 《晨报》副刊开辟了“儿童世界”一栏,怀着给弟弟 及其学友们报道沿途见闻和游学景况的创作动机, 冰心起初还会 感觉“执笔时总像有一个或几个小孩子站在我面前, 在笑、在招 手,虽然我写这些通讯是多少经过一些思索的;我想:他们要听 的是什么?我能写的是什么?我要对他们说的是什么 ” {3 }
但通读《寄小读者》之后,不得不对其抒情动机发生怀疑:冰心 果真是为儿童创作的吗?如果是, 为什么二十九篇通讯当中就有 十篇写于病院和疗养院中,儿童会对病中的这些琐事产生兴趣和 共鸣吗?不仅如此,其中至少八封是私人信件(其中四封写给父 母,四封写给弟弟),原本作为家书的它们直接转给小朋友们看, 是否符合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期待呢?答案是否定的。 《寄小 读者》多半是成人作家在病中的自语,而非与小读者的倾心对话, 是一种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 正如她日后在反思其抒情动 机时所说的:“我也写过几篇给儿童看的作品,如当年的《寄小 读者》,开始还有点对儿童谈话的口气。后来和儿童就疏远了一一 那时我在国外,连自己的小弟弟们都没有接触到 就越写 ‘文,越写越不像。” {4}
与冰心“只顾自己抒情” {5} 而忘记儿童不同,殷健灵在欲 创作《致未来的你》之前,就已经把“像莲花一样的少女”尊崇 为自己的隐含对象了。如是,她在前言中这样界定自己的言说对 象:“十五封信,写给那个名字叫做‘伊莲的我疼爱的女孩, 而事实上,每一个女孩都是我疼爱的‘伊莲。” {6} 在这里, “伊莲们”与成人作家之间真正实现了一种同构关系, 殷健灵的 “自我表现”是“站在儿童利益的根本立场上,引领着儿童去 ‘谋取生命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7}
二、文本内容之“罪”:“寡淡的故事性” “儿童文学是故事文学。” {8} 这就要求成人作家在作品中 应尽力保持故事性,以贴合儿童读者的故事性思维。 从这一审美 特质出发,不仅小说需要故事性,散文亦是如此。只不过,这一 抒情为主的文体,对儿童文学作家提出了“形式” {9} 上不同于 叙事性文本的需求:简要的情节、简洁的语言、简缩的用典。
若以此为标准重读《寄小读者》,显然坐实了它在“文本内 容上缺乏故事性”的罪名:通讯内容虽然涉及爱父母、爱祖、爱 自然等多重主题,却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取而代之的,是
“悱恻的思想”“藻饰的文字”以及“过剩的用典”。 首先,“悱恻的思想”与抒情主体的自我设定有关。 在这部 本应记述异国风土人情的游记中, 作家感怀叹逝的消极情愫俯拾 即是,触目所及竟无多少“新奇的事情”, 不过是“我”这个自 怨自艾、自怜自爱的“闺秀派作家” {10} 在自说自话, 全然说不 出故事的内核。 无怪乎冰心会在“友人严峻的责问”下如此反省 自己:“我不宜只以悱恻的思想,贡献你们。小朋友们不宜多看 这种文字,我也不宜多写这些文字。” {11} 其次,“藻饰的文字”也是影响儿童接受的一个重大障碍。 冰心的散文语言固然有平白的一面, 但总体倾向偏于绚烂, 这一 点突出地表现在修饰语和修饰词的运用上: “青山真有美极的时 候。(二月七日),(正是五天风雪之后)万株树上,都结上一 层冰壳。早起极光明的朝阳 (从东方) 捧出,照得这些冰树玉枝, 寒光激射。下楼微步雪枝中,曲折行来,偶然回顾,一身(自冰 玉丛中)穿过。” {12} 句中用括号和着重号标出的修饰成分,其 数量之多,一目了然。而这些过度藻饰的语言,对于儿童来说, 不但不会引起审美上的愉悦,反倒极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最后,“过剩的用典”也是导致成人作家与儿童读者产生 “隔膜”的原因, 尤其体现在通讯中对于古诗词的引用上。 在《寄 小读者》中,冰心在介绍美国风情时就说“‘斜阳却照深庭 院’‘庭院深深深几许’……等句,在此都用不着了!” {13}
无独有偶,行至山间时,冰心又说,“‘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 深等句,在此又都用不着了!”冰心在写给小朋友的通讯中, 频频引用古典诗词来抒情达意, 恰恰真如她自己所说“掉了半天 书袋” {14} 了。
相比之下,殷健灵《致未来的你》则更容易引起儿童读者的 共鸣:生动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以及实际的问题,都是这本书信 体散文集的优点。 围绕“伊莲们”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可能 面临的心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