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讽刺作品的阅读
—— 《儒林外史》
【教材分析】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
画了在科举制度下,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境界。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
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通过描绘这幅土林的“群丑图”,展现了金钱权势对人的品格的毒害,清
楚地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的贤者奇人,寄托了对理想社
会的追求。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并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2.理清情节,把握人物形象,领会科举制度对古代知识分子的毒害。
3.学习小说夸张、对比、细节刻画的辛辣讽刺手法。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作者情况)
(2)科举制相关知识的搜集(创作背景)
2.思悟发现
(1)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哪些是反面形象?哪些是正面形象?
(2)通过哪些方法塑造这些形象的?
(3)作者想表现什么呢?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阅读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故事导入:
两根灯草
话说有个乡绅叫严监生,胆小又有钱。严监生老了临死的时候,卧房里挤满了子女后代,老人家卧在
床上话也说不出,就只是伸出两根手指,众人不知其意。侄子问严监生的意思是不是有两个亲人还没见面,
1
老人摇头。侄子又问严监生是不是有两笔银子不曾交代家人,老人摇头摇的厉害。老奶妈又问是不是他两
个儿子不在眼前,老人还是摇头,两个手指伸着不动。待到其妻子赵氏擦擦眼泪对老爷子说:“我知道,你
是看那灯里有两根灯草怕费了灯油。”然后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严监生看了随即点点头,手一垂,人就挂了。
世界文学画廊中有四大吝啬鬼,我们中国也有,《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就是一个让人发笑的此类文学
形象。这部作品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对于这样一部讽刺作
品,我们应该如何来阅读呢?
(二)阅读指导
讽刺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阅读这些作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体会批判精神。讽刺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
达对理想的向往。
(2)欣赏讽刺笔法。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变形的夸张、传神的细节、鲜明的对比等透露出作
者对讽刺对象的感情、立场和观点。
(3)联系现实,深入思考。
二、了解内容,整体感知
(一)作家背景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
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他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通过写作《儒林外史》,对丑
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显示出民主主义思想色彩。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
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
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二)主要内容及主题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
18 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
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写出它
的腐败与不合理。
(三)小说结构
共有 56 回。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可以看做是总纲,点明主题和创作意图;第
56 回则借“幽榜”回应“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第一部分,自第二回起至三十回,主要描写科举制度“贯索”下的文人图谱,以二进(周进、范进)、
2
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二娄以及蘧公孙、鲁编修、马二先生、匡超人、牛浦郎等
人为代表,暴露科举制度下文士对于“功名富贵”的痴迷和无聊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