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把酒问月:同样的哲思,不一样的气质
中学语文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教会学生如何鉴赏古 典诗歌,这也是很多老师比较头疼的问题, 实际教学中虽然教给 学生很多诗词鉴赏的技巧,但并不一定实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自己本身对作品没有更深入地了解,是不可能教会学生去深层次 地理解作品的,最终只会教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 这样的文本分
析往往是无效的。
什么样的文本分析是有效的呢?就是能抓住作品的与众不 同,尤其是经典作品。孙绍振指出,读作品,要真正读懂,最起 码的就是要读出个性来,读出它的与众不同。而要读出个性来, 一个最方便、起码的方法,就是同类经典文本共组。
李白和苏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 两人分别
称为“谪仙”、“坡仙”。两人风格上的差异可以通过类似的作 品比较出来,通过对比阅读,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作品本身, 也从另一个角度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把酒问月”的情节都出
现在两人的作品中,但问月的结果却因两人的气质不一样答案也 不一样。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
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 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 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
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 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 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亘古不变的明月,是永恒时空里的奇迹,常常引发人们的无 限思考,李白、苏轼也不例外。在此之前的张若虚在《春江花月 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看 到皎皎明月高悬,不禁心生困惑,而困惑的源头就在于月的永恒 和人世的变迁之间的矛盾,而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代代无穷 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也算是得到了些
许安慰,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得到了答案, 使全诗的基调哀而 不伤。
李白在《把酒问月》中没有美景的铺设,直入主题,“我今 停杯一问之”。“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 的情态。三四句“人攀明月”道出了人与月之间的微妙关系, 人
求长生不老,但都是徒然。后四句以丹阙、绿烟为映衬,写出了 明月如镜,散发出澄明的光辉,此时的月妩媚动人,明月使人亲 近而又神秘。海上的明月悄然而来,意境变得旷远,明月在夜间
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如此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 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后两句诗人想象玉兔捣药, 嫦娥孤栖的 情景,想到世事轮回,不由得心生感慨。“今人”两句,在回环 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 月亮、月色、月之行迹、
月之传说,诗人的视角时远时近,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 月与人生进行反复的比照, 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 表达了 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
《把酒问月》文笔纵横,月下的诗人飘逸自由,不受束缚, 他笔下的月是浪漫、饱含深情的。诗中哲理性的沉思不是思辨的 结果,而是情感的升华。
对皓然明月,苏轼在丙辰中秋之夜也提出了类似的疑问。 当
时作者在密州,数年不得与弟弟苏辙相见,心中的苦闷自然而生, 也在这人生烦闷之时,词人把酒问月,想象着自己已飞入天上的 宫阙,逃离这人世间的烦恼,但又害怕高处不胜寒,还不如重返 人间,与月亮共舞。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低声的陈述,下阕怀 人,“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 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但很快
笔锋一转,“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从语气上像是回答前 面的问题,而从结构上,贝y是更进一步,达到月与人的融合。月 有圆时,人也有团聚时,这是对未来的希望,也是词人旷达自适 心态的体现。最后“千里共婵娟”由己推向全天下人, 在中秋夜, 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美好祝愿。
苏轼的月是人间的月,他热爱人生,脚踏实地地生活。把酒 问月,答案并不在酒中,而在自己平和冲淡的内心。全词以理性 取胜,以至词清旷而有神韵。
两人将哲思寄托于月亮,都极具浪漫色彩。李白更富于理想
色彩,他对生活的期待远远地高于现实,而苏轼则更贴近生活, 赋予生活别样的色彩。李白之情如长江之水滚滚而来, 苏轼之情 则如小溪潺潺而去。李白以情感、想象支撑起整个诗境,而苏轼 则以理支撑起整个词境。
将两部作品结合起来看,两位文豪的个性展现的非常鲜明。
孤立的分析仅仅只看到作品本身的东西, 而把类似的经典作品放
在一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