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登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高中语文_登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感受诗景,体味诗情,领悟诗意,在此基础上孕育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诗景、诗情、诗意均由文字来承载,把握文字组合的张力,是读诗赏诗的抓手。杜甫的诗歌素以炼字精深、涵盖深远著称,先从整体感知初步的情感,再从感受诗景进一步体悟情感。细读文本,咀嚼字句,便是赏景、悟情、会意的基本路径。其间以诵读这根红线贯穿始终,通过初读,品读,赏读,诵读一步一步体味《登高》这首诗歌。 二、教学目标 1.品读诗歌,体悟诗人情感。 2.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 1.吟诵法。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节奏,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3.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有助于培养和激发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四、教学环节 1、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根据登高的风俗,以及相关的登高的诗句,引入杜甫的名作《登高》。(课件投影展示) 2、入情朗诵,整体感知 从整体感知诗人的情感,抓住一个关键字:悲。 3、引导学生读出“悲”意。 4.作者因何而悲?引发学生的思考。 5、鉴赏品味,体悟感情 (1)把握意象,体会感情 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首联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分别用“急”、 “高”、“啸哀”、 “清”、“白”、“飞回”、“萧萧”、“滚滚”来描写。抒发了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情感。通过简单的分析,整体把握全诗,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由简单的问题导入,由浅入深,循序渐渐,化解了学生在鉴赏诗歌时的畏难情绪。 (2)除了秋景之悲,作者的悲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宋人罗大经评颈联十四字之间含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3)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的感伤。 大而言之的国家:国运衰微——国难 小而言之的家运:羁旅之愁——漂泊之苦 再小而言之的自我: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层层递进的启发提问,使学生自主学习;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鉴赏诗歌。 (4)合作探究,感悟人生 杜甫,不仅给我们以诗歌之美的享受,他的人格精神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从《登高》及以前学过的诗中可以获得杜甫的哪些精神财富?要求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分享。 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自主探究、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能力,养成互相切磋、互相协作的习惯。 (5)诵读作结:大声、有感情地自由诵读。力求熟读成诵。 集体诵读。追求情、景、意浑然一体的朗诵效果。试着背诵。 6.课后拓展 搜集古今中外对《登高》的评价,对照诗作,就其一点,做点深入探究。或佐证,或质疑,或纠偏,或匡正,写点探究性文字。    【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状况: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能流畅地朗诵全诗,并在反复诵读 情况下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文章大意。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诗中意象所蕴含的意义理解不透彻,对作者的情感寄托把 握不准。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在反复诵读与老师分析点拨中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境,这样 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效果分析】 赏析本诗歌,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2.品味语言,领悟意境:通过老师形象动情的语言分析,让学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