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代人扫墓”照出传统习俗的现代尴尬
按照传统习俗,清明节扫墓祭祖,寄托对逝去亲人的 哀思,对于在厚重传统文化中浸濡的人们来说,自然有着别 样的意义。然而同样让我们无法拒绝的是,现代社会发展和 新技术更新给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 的冲击。拿清明节扫墓祭祖来说,如今网上出现了专门提供
“代人扫墓祭祖”的服务,这就使清明节扫墓这种传统习俗 遭遇了无法回避的现代尴尬。
扫墓祭祖是一种传统习俗。 《论语》里曾子说过:“慎终 追远,民德归厚矣。”追思离世的亲人和远古的祖先,对于 淳厚民风、道德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家国一体的观念架构 中,“慎终追远”对于淳厚家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具有重 要的意义,是塑造成人人格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工具。这 种观念与炎黄民族的形成互为依托、互相促进,聚合成传统 民族文化习俗的重要精神支柱。在数千年历史的激荡下,文 化习俗经过无数次碰撞、交汇、融合与发展,已沉淀为民族 文化血液中的因子。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传统文化讲究仪轨形式与心 灵浸濡的融和,仪式须与心灵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应有效果, 这对清明节祭扫同样适用。然而,现代社会发展使传统文化 习俗传承的土壤发生了显著变化,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技术 虽使得传统习俗发展的空间得以拓宽、深度得以掘深、方式 更加多元,但经济社会发展所引发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还是将传统习俗文化推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生产技术的工 业化与信息化叠加,生活方式的网络化和碎片化共存,社会 变迁在城乡间造成的不均衡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有双方 在文化层面的隔膜乃至猜忌。这显然让传统习俗文化产生了 不适感,且面临着不易摆脱的尴尬。
应该看到,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并非无缝隙的紧 密衔接。有形的和无形的、物质的和文化的,各种罅隙甚至 鸿沟横亘在两者之间。别的不说,现代家庭结构形式、社会 生活方式已然与传统社会不一样了。相对于传统社会慢悠悠 的生活方式,如今的社会生活是急匆匆快节奏的,竞争压力 是紧张繁重的,让人们不仅在物质上而且在文化上都与传统 生活产生了隔离感。一个独自在城市里打拼的独生子,在老 家父母所代表的传统习俗文化与大城市步履匆匆的现代生 活之间,该如何打通传统习俗和现代生活的梗阻,既延续传 统文化血脉,也做到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游刃有余?
网上出现“代人扫墓祭祖”的商家服务,不过是传统习 俗文化在现代社会嬗变发展中的一个缩影。大家都知道清明 节,可还有一个在清明节之前、紧挨着清明节的寒食节,不 知普罗大众还有多少人记得?还有多少人知道其由来?端 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元宵节的元宵,如果传统文化 习俗都沦落到“吃什么”的境地,对于那些清明节“代人扫 墓祭祖”服务的提供者和购买者,一味地指摘是否失之于空 洞与肤浅呢?毕竟,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文化在嬗变, 如何化解传统习俗在现代传承中的尴尬,拷问着每一个步履 匆匆而灵魂荒芜的现代人。
――摘自“光明网”
点评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私人订制》里有一幕让人爆笑的“代 人扫墓”的情节,但实际上,这个桥段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 着,而且近年来还有逐渐升温的趋势。围绕这种社会现象的 争议一直不曾停止,本文作者从传统与文化的角度,深刻剖 析了清明节的意义所在,同时也说明时代的发展所引起的文 化撕裂与文明嬗变,是我们所无法回避的现实。不仅清明如 此,中秋、端午、元宵等传统节日都面临同样的现实困境,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全文论据充分、条理清 楚、高屋建瓴,是一篇优秀的时评文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