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课件.pptxVIP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课件.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 古诗三首(2)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2.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重点)3.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重点)情景导入庐山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诗人苏轼写的《题西林壁》。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之风,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同为豪放派词人。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字词注释庐题侧峰缘字词注释 tí题写 题结构:半包围音序:T 部首:页书写指导:日字窄小,下横起笔向上、要长,下边撇短捺要长,左右要写紧凑。组词:主题 题字造句:老师为我的小说题写了书名。 字词注释 cè 侧面侧结构:左右音序:C 部首:亻书写指导:要写紧凑,亻和刂的竖钩要长,贝字稍短、下点要小。组词:侧影 旁敲侧击造句:我的侧面坐着的是小芳同学。 字词注释fēng山峰峰结构:左右音序:F 部首:山书写指导:山字要扁小,右上边撇和捺舒展,下边三横中下横要长、一竖贯穿三横。组词:顶峰 峰回路转造句:跨过这座山峰就到了我们村。 字词注释 lú庐山庐结构:半包围音序:L 部首:广书写指导:外边广字三笔都要长,里边是户字、上边的框要扁小。组词:庐舍 三顾茅庐造句:庐山的景色真美啊!字词注释yuán 缘故缘结构:左右音序:Y 部首:纟书写指导:右上边撇折和横撇相接,下边弯钩从“豕”首撇中点起笔,最后两笔撇、捺相接。组词:缘由 无缘无故 造句:因为下雨的缘故,道路很滑。 字词注释题:西林:缘:书写,题写。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因为。课文讲解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意: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课文讲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课文讲解课文讲解横看成岭课文讲解侧看课文讲解侧看成峰课文讲解远看课文讲解近看课文讲解抬头仰望课文讲解低头俯视 课文讲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话是因果倒装句,先写出诗人没有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然后笔锋一转说明原因:因为“我”身处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所以只能看到局部,而看不到庐山的全貌, 只有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课文讲解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课文讲解 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课文结构 《题西林壁》 【宋】苏轼横 岭 侧 峰 变幻莫测从不同角度观察远 近高 低千姿百态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课文主旨《题临安邸》是一首政治讽刺诗。是作者林升看到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偏安,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心里话。课堂小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拓展延伸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 谢谢赏析

文档评论(0)

qing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