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特殊高校历史建筑-浅谈湄潭浙江大学旧址的历史价值与保护利用问题.docxVIP

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特殊高校历史建筑-浅谈湄潭浙江大学旧址的历史价值与保护利用问题.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 ? 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特殊高校历史建筑 浅谈湄潭浙江大学旧址的历史价值与保护利用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湄潭,位于贵州省北部,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在名城遵义东北侧,是中国西南内陆高原地区典型的农业县,素有“黔北粮仓”和“鱼米之乡”的美誉。湄潭,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生态良好,滋养哺育了世代居住的湄潭儿女,也迎来了各个时期他乡流离至此的“移民”在此“暂居休养”,甚至繁衍生息。古有众多南明遗臣,在此隐居;江西、四川等地的商人在此经商。近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中央实验茶场、国立浙江大学、武汉头等测候所、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四分校和十七临时教养院等重要军队、机构、学校等在此驻足。 特别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将侵略战火烧遍中华半壁河山,地处东部沦陷区的浙大师生在著名地理、气象学家及教育家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怀着“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理想,踏上史无前例的漫漫西迁之路。他们穿越江南六省,驻足六个地方,行程五千多里,历时两年多,最终于1940年初抵达遵义、湄潭、永兴,在此办学七年,谱写了一部伟大的“文军长征”史。 在那国难当头、战乱频仍、物质生活极其困难的岁月,竺可桢倡导“求是精神”,使浙大汇聚一代知识分子的精英,胸怀报国之志,力克千难万险。流离播迁不废学业,身陷危难不忘救国。以破庙陋室栖身,以桐油青灯相伴,以朴衣素服蔽体,以简餐淡食果腹。不仅显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朗朗神韵,更是创造了累累教学科研成果,使浙大迅速崛起成为中国著名高等学府,享有“东方剑桥”美誉。 浙大在遵义、湄潭,培养了一大批如李政道、程开甲、叶笃正等新一代蜚声中外的科学巨子,同时汇聚和保护了一大批如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卢鹤绂等一代知识分子精英,为新中国成立后科学事业的发展储备了一大批重要的人才资源。 浙大西迁湄潭、永兴期间,除借用湄潭文庙、天主堂、双修寺、朝贺寺、唐家祠堂和永兴万寿宫、楚馆、火神庙、李氏民宅等作为办公、教学和师生住处,还新建了浙大农学院畜牧场实验楼、男生宿舍、女生宿舍等多处房屋,作为补充。当时,在湄潭、永兴星罗棋布地分布着三十多处浙大办公室、教室、文艺场所和师生宿舍,使当时小小的湄潭、永兴几乎成为一座“大学城”。抗日战争胜利后,浙大复员东归故里,为遵义、湄潭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也为湄潭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湄潭浙江大学旧址。这些文化遗产至今有一部分保存十分完好,且被修缮保护和开发利用,成为浙大学子拜访和众多民众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地方。 一 浙大历史建筑——湄潭浙江大学旧址历史沿革与人文简介 经过几十年的风雨变迁,湄潭浙江大学旧址,在湄潭县城湄江镇和永兴镇境内,现仍保存较好的还有十多处,其中保存较好的有湄潭文庙(浙大办公室、图书馆、医务室旧址)、天主堂(浙大谈家桢等教授住处)、义泉万寿宫(浙大研究生院旧址)、西来庵(浙大湄江吟社旧址)、双修寺(浙大理学院物理系旧址)、浙大农学院畜牧场实验楼旧址、浙大永兴分校教授住处、欧阳曙宅(浙大文艺活动旧址)、李氏民宅(浙大学生住处)等九处,并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湄潭、遵义乃至贵州、浙大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一)湄潭文庙(浙大办公室、图书室、医务室旧址) 位于湄潭县城后城坡下浙大西迁文化广场东面,整组建筑坐东向西,平面呈竖长形,依山顺势,层层迭上,次第升高。将大成门、南北庑、钟鼓楼、大成殿、崇圣祠,沿一条中轴线分别建于五级平台上,四围有砖墙围护,现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 湄潭文庙,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后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和清咸丰九年(1859年)两次被焚,又分别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复修增建、崇祯五年(1632年)精修,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改建、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光绪四年(1878年)再次维修和新中国成立后大成门前面部分拆建、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次维修,形成了现在的规模,是目前贵州保存较好的三大文庙之一。整组建筑气势宏伟,庄严肃穆,画栋雕梁,巍峨壮观。特别是保存至今的明代石雕和清代木雕,堪称艺术珍品。 民国中后期,曾在湄潭文庙内设民教馆、国民党县党部、县参议会办公室。1940~1946年,浙大西迁遵义、湄潭、永兴办学期间,将此文庙用作分部办公室、图书馆、公共课教室、部分教师宿舍等。竺可桢校长在湄潭时在此居住和办公,当时曾留学浙大的两名印度学生也居住于该处的钟鼓楼。 (二)天主堂(浙大谈家桢等教授住处) 位于湄潭县城浙大南路文昌巷,距文庙50余米。其建筑坐东向西,原由大门及左右两厅、教堂、神职人员住宅三部分组成,现存教堂,占地面积400平方米。里面存有红军书写宣传标语22条。 天主堂,始建于清光绪后期,原属法国巴

文档评论(0)

资教之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教学资源,助力教育转型!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0101033200002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