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期货犯罪立法模式及其借鉴(1848-).docx

美国期货犯罪立法模式及其借鉴(1848-).docx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美国期货犯罪立法模式及其借鉴(1848~) ? ? ? ? ? ? ? ? ? ? ? ? ? ? ? ? ? ? 在期货交易不断超越国家(地区)界限而逐渐形成全球性市场的同时,这一带有高风险且充满诱惑的交易领域也在不断产生扰乱期货市场秩序而非法获利的犯罪现象。期货犯罪的案件尽管总数不多,一旦发生则会带来惨重的经济损失,其社会危害性相当严重。期货犯罪案件不仅会引发资本市场的关联反应,严重危及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还容易损害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严重影响正常的金融秩序和社会的稳定。许多国家将危害期货市场健康运行、违反期货规则的行为规定为“行政犯”并纳入刑法规制的范围,旨在借助刑罚这一严厉的措施回击这些严重的违规行为,并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普通刑事犯罪的犯罪类型和立法模式。 由于我国刑法有关期货犯罪类型的划分与规定是在期货交易市场不太发达以及对此认识不深刻且相关研究不深入的背景下形成的,该犯罪类型依附于证券犯罪,基本上成为证券犯罪类型的附属物,没有体现出期货犯罪本身的特点,使得有些规定徒有其名而难以满足实践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说,我国期货犯罪立法规定与立法模式选择没有遵循我国期货领域犯罪的特有规律,不仅与期货交易的全球化不能很好地衔接,而且在处理涉及严重危害期货管理秩序的行为时也常出现难以应对的窘态。2012年6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施行,然而因期货与证券在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方面存在一定差别,这种期货附属证券的解释遇到期货在此方面的犯罪问题时仍出现一些难以适用的问题。[1]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本节以美国的商品期货相关法律法规为蓝本,对美国期货犯罪的类型设置与立法模式进行分析,力求从中发现美国积累的处理违法犯罪的有益经验,以及刑事立法与司法判例的发展规律。尽管美国的立法和司法判例在观念和体制方面与我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关于期货犯罪的刑事立法经验仍是值得我们分析与研究的,可为我国期货犯罪类型化与立法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与经验参考。 一 美国期货犯罪类型的梳理及类型化分析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期货交易所的国家之一。1848年美国在芝加哥成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期货交易所,即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这一期货交易所的成立意味着现代期货交易的开始,在期货法治建设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经过160多年的发展,美国立法机关和监管机构在期货交易领域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期货法律规范体系。无论是在期货交易规则方面还是在期货犯罪的刑事制裁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美国自1916年颁布第一部期货法律到2000年通过《商品期货交易现代化法》(Commodity Futures Modernization Act of 2000,CFMA),对期货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较为全面地予以规范,其规范类型主要有:禁止操纵市场、禁止内幕交易、禁止违规从事期货交易、禁止欺诈性交易以及禁止侵占财产等。 美国在期货犯罪类型上是根据行为人行为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的,将期货领域的犯罪划分为五大类,即“操作”、“欺诈”、“内幕交易”、“非法从业”以及其他一般“侵犯财产”的行为。这五种行为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犯罪行为的特点,并将其犯罪行为与违规行为集中规定在具有规范和监管性质的《商品交易法》(Commodity Exchecnge Act,简称CEA)中。其具体规定如下。 (一)操纵市场的犯罪 操纵期货市场的犯罪是期货犯罪行为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犯罪类型,它不仅在市场上造成了虚假的供求关系,扭曲了期货的正常价格,使期货交易无法发挥其应有的避险功能,破坏了期货市场正常的交易和管理秩序,而且还会使众多投资者作出错误的期货投资判断,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期货市场的正常秩序。1866年本杰明·P.哈钦森对芝加哥小麦期货市场操纵案[2]和 1888年本杰明·P.哈钦森对芝加哥小麦期货逼仓案[3]就是例证。本杰明·P.哈钦森的两次操纵行为均造成了小麦价格的扭曲,同时使空头遭受惨重的经济损失。 在立法层面,美国1922年修改的《谷物期货法》(Grain Futures Act of 1922)为最先对操纵期货市场的行为进行约束与规定的法律规范。现行《商品交易法》第6章详细规定了操纵的各种行为方式,主要包括:洗售(wash sale)、逼仓(squeeze)、买空卖空(straddler)、囤积居奇(corner)、超量交易(churning)、联手操纵等。美国《商品交易法》第6章c(1)还专门增设了虚假信息型操纵行为的认定规则,即恶意散布、制造虚假信息或不实资料的行为:明知相关信息系虚假、误导性、不准确性的报告,或者不计后果地漠视相关信息属于虚假、误导性、不准确性的报告,经营主体仍然通过传

文档评论(0)

智慧IT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微软售前技术专家持证人

生命在于奋斗,技术在于分享!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0日上传了微软售前技术专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