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徙戎论为例试探魏晋夷夏观(历史学毕业论文)
文档信息
属性:
F-016W5V,doc格式,正文4296字。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适用:
作为文章写作的参考文献,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摘取等相关工作。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搞要 2
关键字:夷夏观;魏晋时期;《徙戎论 2
一、夷夏观的产生及魏晋时期的演变 2
二、《徙戎论》主要论点 3
三、《徙戎论》提出原因 4
四、《徙戎论》历史评价 5
五、总结 6
参考文献: 7
[2]新编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
[4]班固.汉书?匈奴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
[6]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 7
论文原创声明(模板) 8
论文致谢(模板) 8
正文
以徙戎论为例试探魏晋夷夏观(历史学毕业论文)
搞要
摘要:摘要:夷夏观是古代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思路,其成为统治阶级的基本思想并融入治国理念和具体政策之中,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魏晋时期以江统等人的夷夏观为代表,带有一定狭隘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将以《徙戎论》的观点为代表,探讨夷夏观在魏晋时期的演变,徙戎观点出现的原因及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及历史评价
关键字:夷夏观;魏晋时期;《徙戎论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6-0100-02
一、夷夏观的产生及魏晋时期的演变
夏商周时代内外服制度的发展,让人们更加清晰地从地缘角度看清华夏族与周边民族的不同,从而使统治阶级能够潜移默化地向人们灌输“夷夏有别”的观念,达到维持国家一统的政治目的。实际上,所谓荒服的“化外之民”,多为华夏族迁入后为夷狄所同化而成,然而华夏与夷狄皆受制于自然环境,因此可以使用的生产资料不尽相同,其生产力发展水平也产生差异,在族群的心理认同上形成“内诸夏而外夷狄”的观念和“夷夏之防”的种族意识。
春秋战国时期受诸侯争霸和诸子百家的影响,夷夏观最终确立。受孔子正名说的影响,《论语?八佾》云“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将夷狄与华夏隔绝开来,成为对立的两大族群。孟子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体现了儒家“用夏变夷”的观点。从此,“夷夏之防”成为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观念,“夷夏观”也在某些朝代被发展为畸形的民族观,例如江统的《徙戎论》
西晋采取民族压迫政策,导致非汉族群的反抗进而引发暴动,针对民族矛盾尖锐的社会现实,江统在继承传统夷夏观的基础上“深惟四夷乱华,宜杜其萌,乃作《徙戎论》”,以此将先秦思想观念固化为具体的政治军事行为――徙戎,来区别夷夏,维护汉族统治。
二、《徙戎论》主要论点
第一,《徙戎论》的中心论点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主张“华夷之辨”,认为“华夷异处,戎夏有别”,应遵先秦“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针对“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现状,提出夷夏两族不能杂居,否则就会产生民族矛盾,威胁封建王朝统治。所谓“四夷乱华,宜杜其萌。
第二,认为戎狄的兴起是戎狄剽悍本性和汉族族群衰落共同所致。“周室失统,诸侯专征,以大兼小,转相残灭,封疆不固,而利害异心。戎狄乘间,得入中国……虽有御者之无方,将非其才,亦岂不以寇发心腹,害起肘腋。”这是对班固《汉书?匈奴列传》中夷狄“贪而好利,人面兽心”的深化。从已经内迁的戎狄来看,将其本性描述为“性气贪婪,凶悍不仁,四夷之中,戎狄为甚”,不易被汉族同化,因此作者认为如果处置不当,便会造成“以贪悍之性,挟愤怒之情,候隙乘便,辄为横逆”的局面。
第三,承认西晋实施民族压迫的事实,并认为是导致内乱的根源所在,就此提出“徙戎”之法,强化“夷夏之防”。“夫夷蛮戎狄,谓之四夷,九服之制,地在要荒。”建议将关中地区与汉人杂居的非汉族群逐出国境,回到祖居的地方生活,才能获得国家的长治久安,缓解民族矛盾。“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诸羌,著先零、罕开、析支之地;徙扶风、始平、京兆之氐,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地”。非汉族群“而因其衰弊,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因此要“令足自致,各附本种,反其旧土”“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即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故“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三、《徙戎论》提出原因
第一,《徙戎论》是在晋惠帝元康九年氐族首领齐万年领导下的氐、羌少数民族反叛运动结束不久后提出的。“时关陇屡为氐羌所扰,孟观西讨,自擒氐帅齐万年。”比起郭钦等人的徙戎理论,江统的更为系统。他从人性上对匈奴、氐、羌等主要内迁的非汉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