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11).docVIP

第0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11).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0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PAGE 1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共有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是三国、西晋的政权更迭和西、北边陲少数民族的内迁;第二个子目是东晋、南朝的政权更迭和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第三个子目是十六国、北朝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进民族交融的措施。尽管这一时期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但在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趋势,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民族融合大大增强、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与流动,打破了民族间的隔绝状态,各民族杂居在一起,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增强。汉族与少数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少数民族走上了封建化、汉化的道路,汉族也汲取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丰富着自己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推动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民族交融等阶段特征已有基本认识,但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影响缺乏全面的认识,不能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分裂中蕴含着统一因素;社会了解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在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作用;认识到人民群众在促进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时空观念:知道民族融合、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与当时北方社会动荡,而南方相对安定的时代背景分不开的。 3.史料实证:能够从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的相关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历史解释:能够客观地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作出正反两方面的评价;能够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民族融合的原因和影响作出解释。 5.家国情怀: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 难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读书指导法、图示法、材料分析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展示有关民族融合的史料,导入新课的主题 “其惜语,不与中国及羌杂胡同。各自有姓,姓如中国之姓矣。其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妇人嫁时着衽露。其缘边之制,有似羌。衽露,有似中国袍。皆编发。多知中国语,由与中国错居故也。其自还种落间,则自氐语。其嫁娶,有似于羌。” ——鱼豢《魏略》 教师提问:这则史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生:全班一起回答 教师总结:氐人的汉化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三国与西晋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黄巾起义被镇压以后,各地军阀拥兵自重、割据混战、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魏国国力较强,灭掉了蜀。司马炎代魏称帝,史称西晋,西晋灭吴,全国复归统一。 民族矛盾尖锐 东汉以后,居住在西北边境的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史称“五胡”。内迁的各少数民族出路有:参军入伍;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服役纳租;成为地主的佃客(有人身自由,为地主耕种土地,通常将收成的一半上交地主,而不承担国家的赋役);沦为奴婢。他们受到官府和汉族地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教师提问:东汉以来,西北边境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的原因有哪些? 师:展示材料 根据竺可祯先生《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可以把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发展过程划分为四暖四冷期。四个寒冷期是: 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前850年左右为第一寒冷期。 2.公元初到公元600年为第二寒冷期。 3.公元1000年到1200年为第三寒冷期。 4.公元1 400年到1900年为第四寒冷期。 这时期干早发生率颇高,共有大旱记录198次,而且常常是连年干旱。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江、汉、河、洛皆竭,可涉。”……东汉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蒙古高原发生空前大旱灾,“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匈奴族“人畜相饥死耗大半。”在这一草原毁坏,牲畜死亡,人员饥馑的时期里,一部分匈奴人入塞归附,称南匈奴。……《三国志》《魏志·张绣传》:“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这是汉末三国初的情况;曹魏在北方建立了政权的魏文帝、明帝时期,情况仍不见好转。当时人蒋济说:“今虽有十二州,至于民数,不过汉时一大郡。”杜恕说:“今大魏奄有十州之地,而承丧乱之弊,计其户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陈群说:“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赤璧战前,东吴朱治陈述当时曹操统治下的北方情况说:“或百里无烟。城邑空虛,道歿相望。”当时人仲长统在写到当时土地荒芜情况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