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铢钱”看中国古代货币文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但重量由12克逐渐降到8克,后来又有“大泉当千〞等,吴钱总体较魏钱精致。建安十九年〔214〕,刘备在益州铸造“直百五铢〞,重9.5克,后来也渐渐变小,蜀钱一般小而薄,字迹也模糊不清。这些都反映出三国时期政治的混乱对经济的制约,使其难以开展。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五铢钱,形制较为复杂多样。隋文帝在开皇五年〔585〕铸造隋五铢,数量很大,到了隋炀帝时,所铸的钱重量不断减小,此时隋朝国力已开始衰落。隋末农民起义,推翻隋朝,沿用了七百多年的五铢钱制结束,以铢两制的钱币名称也完成使命,被新的宝货制所代替。 以上是五铢钱开展的大致过程,下面谈货币文化。那么何为货币文化?可以认为它是指与钱币相联系的文化形态的事物。对于这一点,我们又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从艺术角度,就是外在的直接反映在古钱币上的,比方其外观、艺术特点等,能够被人们观察到的;另一个那么是思想角度,相对于前者来说较为间接,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或流传于民间的传说、历史故事等。假设从前者来谈货币文化,人们马上就会想到钱币上的文字,因为钱文是古钱币上最引人注意的局部。钱文是在钱币正面的,而钱背上往往也有图饰或其他纹迹,并且不同时代钱币的形态也有差异。就拿五铢钱来说,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五铢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不同的特点。比方汉武帝“三官五铢〞“五〞字的中间相交的两画向内收,外郭比拟宽。东汉灵帝、献帝时的五铢,钱反面有四道斜文,从穿孔的四角直达边缘,叫做四出五铢。南朝萧梁铸造的四柱五铢和二柱五铢,前者在五铢钱正面有两个星点,反面也有两个星点;后者的反面那么没有星点。隋文帝时的五铢,重量严格,铸造精美“五〞字交股处稍曲而圆润,钱色发白,所以又被称为“白钱〞。从这些实例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五铢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形态和艺术形态。 除了文化和艺术的形态,钱币铸造的精致程度还能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和财政状况:太平时期所铸造的钱币相对精美,战乱时的那么较为粗糙;富足时的铸币重量严格,拮据时那么有减重现象。这就是社会进程规律在货币上的最直观的反映。“五铢〞的盈亏。因而对于古代钱币的研究并不只是局限于其外形,更应看到它对于古代经济和政治文化的研究价值。 再从思想角度来说,我们通常把货币文化理解为随着货币被广泛地应用,出现的一些在观念形态上反映货币的东西。那些属于“货币文化〞范围内的事物的开展,应该是要比钱币本身的开展滞后一段时间的,比方与钱币联系的意识形态的事物。当货币经济呈现出某种衰落趋势时,货币拜物教却颇流行,有关钱币的传说及与钱币联系的一些民俗活动也出现了。东汉到隋朝的这段时间,货币开展相对低潮,然而出现了被认为是抨击拜物教的杰作?钱神论?。此外,还有许多经典的传说流传至今,像青蚨、摇钱树等,反映了古时的人们对财富的渴望,如在四川、云南等地的东汉三国古墓中发现的铜质摇钱树,上面有许多“铜钱〞,钱文通常是“五铢〞或“五铢口口〞。在西汉时期人们就开始有了佩钱的习惯,并在东汉以后衍生出一类非流通钱币,后人把它叫做民俗钱,这类钱上一般铸有“日入千金〞、“宜子保孙〞、“长毋相忘〞等表达心愿的桔祥语。 再来看诸如诗歌、散文、戏曲等的文学作品,在历史上,以钱为描写对象、与钱币相联系的文学作品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其中反映五铢钱的也不少。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缅怀蜀汉昭烈帝刘备的功业时写道:“势分三鼎足,业复五铢钱〞,甚至乡野里的孩童也吟唱“黄牛白腹,五铢当复〞的歌谣。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五铢钱在人们心目中的信誉。 【参考文献】 刘伟编著:?钱币文化 叶真铭:?汉武大帝与五铢钱?,?福州晚报?2005年2月3日版。

文档评论(0)

mmc5668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