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遮蔽”概念场主导词的语义分析及其历史演变
摘要表示对“光线、气味、声音”等的遮挡,汉语中有一个“遮蔽”概念场,概念场主导词历史上主要经历了两种类型的变化:一是新词替代了旧词。先秦概念场主导词“掩”“蔽”和两汉新生的“障”,至迟在宋代被魏晋新兴的“遮”取代。二是新词未能替换旧词。“障”魏晋南北朝有较大发展,成为主导词,但未能替换此前的主导词“掩”“蔽”,唐之后反而又一起被其他新词替代;明清产生的“挡”,在现代汉语中与“遮”的地位相当,亦不构成替代关系。概念场主导词的历时更替往往是其内部词义系统的“拉力”和外部词汇系统的“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义项单一的新兴概念很容易成为概念域的主导词。主导词核心义域基本重合,其义域的扩大与缩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词语的兴衰变化。
关键词“遮蔽”概念场主导词语义分析历史演变
表示对“光线、气味、声音”等的遮挡,汉语中有一个“遮蔽”概念场,这一概念的语义结构可分析为:[动作:把工具放在对象的某个方位/主体置于对象的某个方位]+[主体:人]+[对象:人/物]+[工具:手/人/物]+[目的/结果:使对象不外露]。先秦汉语主要有“掩、蔽”等词覆盖此概念域,汉代新增了“障”,魏晋增加了“遮”,明清又出现了“挡”,现代汉语主要用“遮、挡”。“遮蔽”概念场主导词历史上主要经历了“遮”对“掩、蔽、障”的替换及与“挡”的共存。
一、“遮蔽”概念场主导词语义功能的静态分析[1]
遮蔽一义,掩为本义,其他诸词皆为引申义。
(一)掩
掩,古亦作“奄”“弇”“揜”。《说文·大部》:“奄,覆也,大有余也。”又《廾部》:“弇,盖也。”又《手部》:“揜,自关以东谓取曰揜。一曰覆也。”《手部》:“掩,敛也。小上曰掩。”《方言》卷六:“掩,薆也。”可见掩的本义为遮蔽。[2]
掩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是耳、目、口、鼻、足、形体等人体部位及日、月等物体,受事一般体积都较小,尤以身体部位使用频率最高,其工具默认为手,如果是物则一般会标记出来。如:《左传·哀公十六年》:“子西以袂掩面而死。”《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衣足以掩形,不务其美。”《孟子·离娄章句下》:“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尔雅·释鸟》:“以翼右掩左,雄;左掩右,雌。”又《释天》:“弇日为蔽云。”《礼记·杂记下》:“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豆。”二是抽象概念,如聪、善、美、德、羞等。如《尚书·盘庚上》:“世选尔劳,予不掩尔善。”孔传:“言我世世选汝功勤,不掩蔽汝善。”《战国策·魏一》:“夫乡邑老者而先受坐之士,子入而问其贤良之士而师事之,求其好掩人之美而扬人之丑者,而参验之。”
(二)蔽、障
蔽,《說文·艸部》:“蔽,蔽蔽,小艸也。”王凤阳(2011)519认为“蔽”“庇”同源,最初可能用于上下的遮蔽,我们认为“蔽”的遮蔽义也可能来源于草丛对物体的遮挡。蔽的工具一般是物,受事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身体部位,如面、耳、目、脚、背、形等。如《尔雅·释器》:“衣蔽前谓之襜。”《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尸。”《孟子·告子上》:“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或为一般物体,如日、月、天、地、光、野、牛等。如《庄子·人间世》:“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楚辞·九辩》:“何泛滥之浮云兮,猋壅蔽此明月!……愿皓日之显行兮,云蒙蒙而蔽之。”二是风雨、霜露、声音。如《淮南子·泛论训》:“圣人乃作为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隋阇那崛多《佛本行集经》卷十七:“首陀会天以神通力,隐蔽彼声不令人闻。”(3/731c)[3]三是抽象概念,如明、善、恶、寒酸等。如《尚书·汤诰》:“尔有善,朕弗敢蔽,罪当朕躬,弗敢自赦。”《左传·昭公元年》:“人之有墙,以蔽恶也。”《全元散曲》无名氏《香绵》:“纳儒衣蔽尽寒酸,做道袍睡煞陈抟。”
障,或作“墇”,多与“鄣”通用,(王力等2000)《说文·部》:“障,隔也。”西汉引申产生遮蔽义,其语义来源可能与外界的障碍物有关。西汉陆贾《新语·慎微》:“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鄣日月也。”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引《考声》:“障,蔽也。”障的受事主要为两类:一是面、目等身体部位或一般物体。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王大将军在西朝时,见周侯,辄扇障面不得住。”又《雅量》:“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簏著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南朝萧齐求那毗地《百喻经·月蚀打狗喻》:“昔阿修罗王见日月明净,以手障之。”(4/556a)二是风雨、寒暑、声音等。如东汉刘熙《释名·释床帐》:“屏风,言可以屏障风也。”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摩诃僧祇律》卷九:“我不用是好衣,我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