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乐天派的天才是怎样炼成的
摘要: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可以说他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林语堂在《thelifeandtimesofsutungpo》(《苏东坡传》)中称苏轼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他的一生波澜壮阔,生活寄于风雨,命运困于党争,但他的襟怀系于苍生,始终以乐观旷达的态度笑对人生。本文将就苏轼曲折的人生来探讨他养成旷达态度的原因。
关键词:苏轼;人生态度;乐观旷达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其父苏洵亦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其母程氏乃书香门第之女。苏轼天资聪颖,21岁进士及第,以《刑赏忠厚之论》一文得到欧阳修的赏识和举荐,在制科考试中与弟弟苏辙一起被宋仁宗封为第三科——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名扬天下。苏轼性情真率,豪放不羁。父亲苏洵在《名二子》一文里解释了给苏轼取名的缘由:“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洵是怕苏轼的率直会给他招致灾厄,取名“轼”便含警策之意。但观其一生,仍因为他率直的性格几遭贬谪,仕途坎坷。虽然人生坎坷多难,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以乐观旷达的心态面对每一次苦难,向困苦现实提出了“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挑战书。
一、曲折的人生
苏轼一生,经历了宋仁宗至徽宗五任皇帝,从入仕到去世,几乎经历了北宋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全过程。苏轼对当时社会现实和政治的看法是颇为深刻的,他认为北宋社会“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但他不主张激变,而是主张微变、渐变,循序渐进,因此在改革中站在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队伍中。他年少多才,得欧阳修举荐,为宋仁宗赏识,仕途本应一路畅达,却因身陷党争旋涡,加之性情直率、不善掩饰,经历了人生的三起三落:
一起:步入仕途。l057年苏东坡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年录取进士388人,苏东坡名列第二。考中进士后,苏东坡的第一个职务是陕西风翔府判官,品级并不高属从八品,干了近3年后被召回朝廷,任职史馆。一落:1079年,苏东坡被小人谗害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关在御史台审讯130天,差点丢了性命。由于弟弟苏辙等人的积极营救,加之宋神宗爱惜人才,最终免去死罪,贬至黄州。
二起:东山再起。1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l0岁的哲宗继位,英宗皇后摄政,尽废王安石变法。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东坡青云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二落: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苏东坡坚持原则,反对全盘否定。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合,苏东坡觉得不开心,一再主动请辞外放。1089年7月至1091年2月,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个月。
三起:再回朝廷。苏东坡1091年3月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州太守,再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三落:一贬再贬。元祐九年(1095)哲宗亲政,改年号为“绍圣”。刚一亲政,他就变本加厉地进行政治反扑,无情打击元祐党人。同年4月,苏轼被贬至英州,上任1月又将其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个月,接着又将其被贬到更远的儋州。
二、旷达的态度
“乌台诗案”的发生,使苏轼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的人生洗礼。“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雞”这种生死被握在他人手中的无助、恐惧与凄凉,使劫后余生的他能够更加冷静地看待人生。被贬黄州后,政治上的失意,使他的心思转向生活本身和文学创作,他在黄州城外的东坡开荒种地,潜心读书,认识了异代知音陶渊明,写出了传唱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无常的命运和接连的打击并没有打败苏轼的精神,而是成就了他“以此一有傲四无”超脱旷达的境界。王水照先生考察苏轼一生仕途遭遇,尤其是三次贬谪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的变化,归纳出他情绪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表现为“喜———悲———旷”。在《文学遗产》1989年5期《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一文中说:苏轼初到贬地的“喜”,实际上是故意提高对贬谪生活的期望值,借以挣脱苦闷情绪的包围,颇有佯作旷达的意味;只有经过实在的贬谪之悲的浸泡和过滤,也就是经历人生大喜大悲的反复交替的体验,才领悟到人生的底蕴和真相,他的旷达性格才日趋稳定和深刻,才经得住外力的任何打击。
三、如此旷达之原因
那么这种快意旷达的人生哲学是怎样炼成的呢?原因主要有三点:
1.先人的榜样力量
恩师欧阳修。众所周知,欧阳修对三苏都是极其欣赏的,尤其是苏轼。自从苏轼拜入欧阳修门下,师生二人相交,情谊深厚。欧阳修不仅对苏轼有知遇之恩,而且在为人、为政方面都给苏轼树立了标杆,欧阳修仕途中失意之时寄情山水,旷达洒脱,从《醉翁亭记》可见一斑。恩师的这种人生态度正是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