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巫溪荆竹坝悬棺升置方法实地考察与探讨
摘要:悬棺属崖葬的一种,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在中国分布较为广泛,世界上的部分国家也曾出现过。悬棺的升置方法,被称为“千古之谜”,学术界有过不少研究,也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方案。巫溪荆竹坝悬棺较为集中,有较强的代表性,笔者通过巫溪荆竹坝实地考察,结合已有的考古证据,根据当地地貌情况、地质特点,逐一分析学术界所提出的各种提升方法的可行性,发现学術界所提出的六种升置方法在该地并不完全适用,荆竹坝悬棺很有可能是利用当地地质条件,将岩缝作为通路,先置棺木于崖上,后凿断来路形成悬棺。该方法的提出,对于具有相同地质条件的其它地方的悬棺升置研究,或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悬棺;升置方法;巫溪荆竹坝
中图分类号:k5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3-0001-05
悬棺,即将盛装有尸体的棺木安置于悬崖之上,故名。悬棺属崖葬的一种,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川、渝、黔、滇、湘、桂、粤、浙、赣、闽、皖等省份至今仍可见实物遗存,可见其分布的确较为广泛。就数量而言,福建武夷山地区、重庆渝东北地区、四川与云南交界的珙县、兴文、筠连、镇雄等县所见较多。此种葬俗,在东南亚地区如越南、泰国,还有中印半岛,一直到印度尼西亚群岛、菲律宾群岛,甚至一直到大洋洲的部分岛屿,都有发现[1]138-139。因此,悬棺葬俗的研究,得到全世界范围学者的关注。
关于悬棺的研究,在葬具、陪葬品以及葬主身份、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已产生诸多研究成果。但是,悬棺的升置方法这一重要问题,较难寻得确切答案,被称为“千古之谜”[2]36-37。巫溪荆竹坝地处三峡腹心,悬棺数量较大,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得地利之便,通过赴巫溪荆竹坝实地考察,结合该地地貌情况、地质特点,试对该处悬棺升置方法略作探讨,以就教方家。
一、巫溪荆竹坝悬棺群的特点
巫溪县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东北部,处大巴山东段南麓,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巫溪县地处渝陕鄂三省交界,东连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竹溪县,南接奉节县、巫山县,西临开县、云阳县,北与城口县和陕西省镇坪县接壤。巫溪悬棺,主要分布于大宁河流域的悬崖峭壁上,或以天然洞穴和岩墩搁棺,或人工凿穴置棺。全县现已发现棺穴274处,现存岩棺43具,是川渝悬棺年代较为久远,保存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巫溪荆竹坝悬棺群位于巫溪白鹿镇香树村2社,南距巫溪县城21公里,悬棺分布于巫溪县境内大宁河支流东溪河荆竹峡西岸的悬崖绝壁之上,所有悬棺高出河面100-140米,现存悬棺24具,其中完整棺木15具,是三峡地区悬棺最为集中的地区,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棺木大多成组排列,直接搁置于岩壁狭窄而绵长平台,上面岩石突出,形成了天然的岩檐,使棺木免遭日晒雨淋。棺木均为整楠木挖凿而成,棺盖与棺身子母榫扣合,制作粗糙。棺形大致可分为四种:(1)作弧形隆起,面平齐,头尾中部各有一近圆形凹形孔;(2)盖顶呈现平面,全形近似长方形,两头端面均向内凹入10-15公分,凹入部分略呈方形;(3)外形同前,但棺侧观如倒凹字形;(4)外形同前,棺盖稍作弧形。其中,最大的一具棺木长大约3米,高大约1.5米,里面套有一具稍小棺木,形成了悬棺中较为特殊的外椁内棺形式的葬式。
1980年,四川大学历史考古系林向教授带领的考古组在荆竹坝悬棺群中取下并清理了离地面较低、体积较小的第18号棺。经专家鉴定,该棺为“西汉晚期所葬一男一女,男孩10岁左右,女孩不超过13岁,头骨均有顶骨冠状凹陷,似生前有头顶负重习惯。女性头骨的左乳突后方有尖状物戳破的洞,似生前致命的伤痕。”[3]出土随葬铜器3件:“铜镯1件,径5.7厘米,断面呈菱形;铜带钩2件,一件长条形,正面有锥刺点线纹饰,一件琵琶形,钩头呈蛇首状(似水禽而短吻),属西汉时遗物。”[4]321
悬棺都有相当重的重量,根据考古组现场观察、实际秤量和判断,荆竹坝第18号在该悬棺群中体积是最小的,但是为整楠木挖凿而成,“实秤重80公斤,若连同两具尸体和随葬物,总重量绝不会低于150公斤”;还有的“板长2米,外椁内棺,如果再加上尸体和随葬物品,总重量也许会达500公斤”。[4]322-323
二、学界关于悬棺升置方法的讨论
如何把如此沉重的棺木升置到上百米甚至几百米的高空进行安葬,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学术课题。学术界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研究,也提出过不少方案。
四川大学历史考古系考古组在1980年对川东地区的悬棺进行考察时,就悬棺的升置问题也进行过初步的讨论,并提出了“几点设想”:
一是“化整为零”。即事先在崖底就把棺材分成棺盖、底、椁板等几个部分,分别运送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