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1世纪教育网 精品试卷·第 PAGE 2 页 (共 NUMPAGES 2 页)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2.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以及意义。 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4.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他们以打猎和采集为生,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渔猎为生,这样有哪些局限性? 受季节影响;受天灾影响;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 2.人类农耕时代的到来是进步,还是倒退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里呈现出什么特色?中国早期的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跟随考古学家的手铲去解读文字诞生前那悠久时代留下的无字地书,理清文明的源起吧! 学习新知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古之人,皆食禽兽,至于神农,人民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伏羲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神农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2.阅读书本P6,找一找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 先民不断积累经验,在距今10000年左右发明了农业。 那教材编写者是凭借什么下结论的呢——考古发现。 自18世纪开始,学术界对农业起源问题异常重视。关于稻作的起源地,国际学术界素有争议。上个世纪90年代,中美考古学家在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发现了距今约一万多年的人工栽培稻的证据——特殊形态的植物硅酸体;2004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又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中发现了五颗实物稻子,经过分析属于最原始栽培稻类型,断代测年也有一万余年。这些数据是世界范围内已知最早的稻作农业证据。从地区分布上看,中国稻作的起源地多集中在南方,中国北方情况如何呢? 主要种植粟、黍。 粟又称谷或禾。距今一万年前后的北京东胡林遗址浮选出少量的炭化粟粒,从中可以看到已经开始了对小米的驯化。后来我们又在距今8000年前后的内蒙古兴隆沟遗址的遗存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炭化粟和黍,经过多国权威机构的检测发现这些谷子要比欧洲发现的谷子早2700余年。所以,目前世界农学界基本认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中国是农耕历史悠久,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阅读课本第6页至第7页的内容,回答“原始农业兴起的时间、兴起地区、发展变化、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兴起和发展的意义”等问题。 (1)时间:水稻:在中国南方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粟: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目前发现最早的栽培粟类 遗存约在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3)发展变化: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从《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重要遗址图》可以看出,原始农耕时代遗址主要集中在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附近。以往我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大量的考古发现实证告诉我们,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同样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原始人类在长期采集食物的过程中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最终慎重选择了生活的南方的野生稻、北方的狗尾巴草及野糜子进行驯化,利用自然水源进行灌溉,制作生产工具用于劳作,渐渐地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当先民们作出这一划时代改变的时候,一个崭新的世界也将展示在他们眼前。 经过两千多年的时间,原始农业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下面,我们将一起探索不同地区两个典型的农耕时代遗址。请大家在地图上找到,并圈出:南方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和北方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接下来,我们把视线转移到北方黄河流域的代表——半坡遗址。半坡遗址发现于1953年,经过碳14的测定,其存在时间距今约6000年,略晚于河姆渡遗址。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请大家仔细阅读图片,并快速浏览半坡居民的生活,想一想这座博物馆外景中蕴藏了怎样的精巧设计? 借鉴了半坡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样式及代表性纹饰人面鱼纹。 我们首先来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大家发现其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相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有一半深入地下,而干栏式房屋则是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拼接成屋。北方地区寒冷干燥,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有利于防寒保暖。而南方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干栏式房屋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由此可见半坡先民也拥有因地制宜的智慧,有着较为朴素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理念。 3.西安

文档评论(0)

微尘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