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十一课
《静女》课例分析
(云南师范大学,2014 级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樊媛)
课例分析是一种通过典型教学过程的分析来学习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的教 学方式。课例分析的重点在于分析,即重在分析课例所体现的理论要素,重在分析它对教学的启示。《静女》是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的第二十一课。笔者将对此文进行课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爱情诗歌。全诗共三章,每章四句, 内容依章分层,从约会、赠物、回忆三个方面抒写,逐层深入,层层透出静女的聪明善良、天真活泼的美好性格,句句表现出青年男子对静女的爱恋之情,字字流露出小伙子沉浸在无比幸福、满足的热恋之中。
分析:教师应就《诗经》的背景知识做一个简单明了的介绍,重点突出诗经的风格类型为“风、雅、颂”及其各自的特点。明确《诗经》的艺术手法:赋、比、兴及《诗经》简单明快、重章叠唱的语言风格。用四yin 作为引子,从音— 吟—隐—印四字,让学生整体感知《静女》的教学目的及步骤。文章结构清晰、文质兼美。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传唱 3000 年的爱情诗章。
二、学情分析:
笔者所教授的班级均为一年级的计算机中专班,每班人数都在 50 人以上。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不主动,自控力差,文化基础薄弱等情况,但同时,中职学生有想象力丰富,活跃度较好等特点。
三、教学目标分析:
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分析:以上四个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并有机融合。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符合中职一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教材特点。
四、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五、教学难点:
1、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六、课时分配计划:
1、第一、课时进行口语训练,通读全文,扫除生字,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大 意。
2、第二课时,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方法,要求学生有感情的 反复朗诵该诗。
第一、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分析:
掌握本课的生词及通假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的爱情观。
二:教学过程分析:
这节课分为五个环节:导入、朗读、分析、总结、拓展。每一步都贴合学生实际;每一步都紧扣教材;每一步都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习得知识、习得技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一)教学导入:
播放歌曲:女孩的心思男孩你别猜
我们一起来看看,三千年前的华夏先人是如何来猜测、揣摩女孩心思的。分析:用一首流行歌曲来导入课文,新颖别致,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
时,歌曲的主题,体会女孩的心思,与《静女》的主题不谋而合,也与该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特点相契合,因此,歌曲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朗读
过渡: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古人的心思。我们先了解一下《诗经》的背景知识。
《诗经》背景知识:
第一部诗歌总集,305 篇,又名《诗三百》、《三百篇》;
按内容及音乐性质分为:风、雅、颂;
艺术手法有:赋、比、兴;
语言风格:四言为主、简单明快、重章叠唱;
学生分组讨论,自读,注意生字及通假字;
自由读
开火车读
播放范读录音,出示生字及通假字 PPT,要求学生勾划出课文注释上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并标注生字拼音,最后齐读。
提问: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参考: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分析:以上教学环节,层层相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解决字音问题,为诗歌的理解打基础。并在解决字音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多次朗读中勾勒出与静女相约的图景。
(三)分析
提问:诗歌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
出来的?
明确: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老实、憨厚、痴情。
分析:用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理解,主动讨论,形成小组合作机制。让学生在讨论中,层层递进地把握诗歌的脉络,感悟其生动的人物形象。“月下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提问:相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
明确:赠送了彤管与荑草。表面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