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结肠代食管 代食管可用于肿瘤不能切除病人的旁路手术或已行胃大部切除的食管癌病人的重建术。 手术治疗 姑息性手术 对有严重吞咽困难而肿瘤又不能切除的病例,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姑息手术,以解决病人进食。 1 胃或空肠造口术 食管腔内置管术 食管分流术,在胸内用胃与肿瘤上方食管行侧侧吻合分流。 术后处理 * 禁食5~7天,禁食期间胃肠外营养支持,补钾3g、钠4.5g、维生素C 2.0g、复合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包括晶体、胶体及其他营养液,补液总量一般不超过2ml/(kg·h),补液量要全天均匀补给 * 术后持续胃肠减压4~5天 * 术后第5~6天开始进水,次日进半量流食,第7~8天起进全量流食,10天后进半流食。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1 吻合口瘘:多发生在术后5-10天,病人呼吸困难, 胸痛,X线检查有液气胸,口服碘造影剂可见流出食管腔。应立即放置胸腔引流管、禁食、使用有效抗生素及营养支持。 2 乳糜胸: 为术中胸导管损伤所致,多发生在术后2-10天,病人觉胸闷、气急、心慌。胸水乳糜试验阳性。一旦确诊,应放置胸腔引流,密切观察引流量,引流少者,可给予低脂肪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支持。引流多者,应及时剖胸结扎胸导管。 放射治疗 敏感性:放疗对低分化鳞癌或未分化癌效果显著,对腺癌疗效不佳 剂量:放疗的疗效与并发症均随剂量的增加而提高,故不应过分强调大剂量,一般认为应控制在50~80Gy , 术中放疗及近距放疗: 目前,术中放疗仅在部分医院试用, 因此其疗效 不能明确,因为此类治疗的要求条件较高,使其不太可能完成大组病例分析, 疗效的评价也较为困难。与之相似的还有近距放疗。 化 疗 食管癌对化疗敏感性差,可与其他方法联合应用,对提高疗效有一定的作用。常用的化疗药物有卡铂、5-fu、卡铂、环磷酰胺、丝裂霉素。免疫治疗及中药治疗等有一定作用。 谢 谢 进展期症状 * 进行性吞咽困难 食管癌最常见、也是最典型的临床表现,占95%。从进普食有梗噎感到只能进半流食,最后进流食困难,甚至不能饮水。一般认为缩窄型、髓质型出现此症状较早,蕈伞型、腔内型及溃疡型较晚。值得注意的是,吞咽困难可能因肿瘤坏死脱落而短期内缓解,也可因食物等的阻塞而迅速加重,表现出“间断梗噎”的假象。 进展期症状 * 呕吐、反酸 因食管梗阻,患者在进食后发生呕吐,呕吐物为刚进的食物,无酸味。由于食管内潴留及其刺激口腔分泌增加,可吐大量粘液样痰。另有约40%的食管腺癌有反酸、胃灼热等症状。 * 减重 食管癌患者常因进食困难、精神因素、营养障碍等原因而减重,大于70%者有减重。 晚 期 症 状 * 压迫或侵破气管,造成咳嗽、呼吸困难、发热、咯血及肺部感染等呼吸系统症状,可发展成肺炎或脓肿 * 侵犯或压迫胸壁的肋间神经,引起持续性胸背部疼痛 * 压迫、侵犯喉返神经造成声嘶 * 膈神经受侵可有嗝逆及膈麻痹表现 * 肿瘤坏死、穿孔,形成食管到纵隔的窦道,可致纵隔脓肿 * 肝、腹腔转移,可致肝大、肝区不适、纳差、腹水等,后期可有黄疸。脑及骨转移可分别引起头痛及病理性骨折等临床表现。 早期 诊 断 对出现以上症状的患者,均匀作食管钡餐造影。早期可见食管粘膜紊乱、中断,小的充盈缺损,龛影。中晚期有明显的不规则狭窄 中晚期 细胞学检查 我国创用拉网采集细胞检查,对早期诊断有意义,阳性率可达90%,分段拉网检查尚可用于定位。 诊 断 CT 能显示食管癌向管腔外扩展的范围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对判断手术提供帮助。 内镜 可直接观察病变形态和病变部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