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她不给我玩——小班“告状”行为案例分析.doc

幼儿园:她不给我玩——小班“告状”行为案例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她不给我玩 ——小班“告状”行为案例分析 一、观察背景 告状行为是幼儿比较常见的一种典型的社会行为。在幼儿园里,告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很多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小事向老师告状。有研究表明,有些孩子每天告状的次数达到5次之多。教师面对这样的现象,都有不同的表现。有些教师能根据不同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进行细心观察和客观地分析给予积极的回应。有的教师由于精神和时间的限制,对于幼儿的告状给予消极的反馈,如对幼儿告状的事情,教师会大声地斥责和训骂。因此,必须深入地分析幼儿的告状,弄清楚幼儿的告状行为。这些不仅有助于我们真正地认识幼儿,还能为教师提供正确的教育措施。 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在特定情境中发生的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过程,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观察,才能看到幼儿告状行为的实际情况,才能更清楚地分析幼儿告状的愿意及幼儿告状的特点。在一次活动中,我发现了孩子们的告状行为特点都不一样。 二、观察实录 案例1:晨间锻炼时,很多小朋友们在操场上玩小皮球,大家玩得可开心了!皮皮的前面有很多的球,这时诺诺看见了,走过去和她说:“我和你一起玩,好不好?”皮皮看了她一眼没说话。诺诺又对她说:“那你给我一个,我只有一个,你有那么多,你给我一个。”“你自己去拿,这些都是我自己拿来的,我不给你。”皮皮回答到。这时诺诺跑到朱老师面前告状:“黄老师,皮皮有很多的皮球,她不给我玩,也不给其他小朋友们玩。”说完她拉着我走到皮皮面前,我笑着对皮皮:“我知道皮皮小朋友是一个懂得分享的小朋友,她肯定会把球给大家一起玩的,对不对?”皮皮看了我一眼点点头,然后把球递给了诺诺,虽然不是很情愿。 案例2: 中午吃饭午饭后,我把玩具拿到操场上分给小朋友们玩,每个小朋友都能拿到一小框的玩具。这时,凯凯觉得自己的玩具不够多,我这里也已经没有了,趁旁边的诗诗不注意时拿了一个玩具,没料到被诗诗给看见了,这时诗诗硬要到凯凯那里将玩具拿回来,只是凯凯怎么也不肯。诗诗哭着说:“这是我的玩具,你还给我。”凯凯还是没有把玩具还给诗诗,诗诗哭着跑到我面前告状:“老师,凯凯抢了我的玩具,他不肯还给我,那是我的.......” 我拉着凯凯走到诗诗的前面说:“凯凯,你是不是拿了诗诗的玩具?”“没有,这是我自己的,我没有抢他的。”凯凯回答着。 三、案例分析 案例1和案例2属于求助型告状行为。这是幼儿为了求得教师的公正解决纠纷或请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它在幼儿的告状行为中占很大的比例。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之间可能会出现意见不合、争夺玩具、互相冲撞、以强凌弱等纠纷。当这些纠纷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方或双方就会向老师告状。这两个案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告状者在告状的过程中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案例1是典型的寻求帮助,诺诺看见皮皮有很多的玩具,她想去皮皮那拿玩具,但对方一脸不答应的表情,她也曾想与皮皮进行协调商量:“我和你一起玩,你有那么多玩具,给我一个。”没想到遭到拒绝,对方说:“你自己去拿,这些都是我拿来的,我不给你。”诺诺面对谈判失败之后,面对这样的一种困境,诺诺选择了向老师告状,希望借助老师的权威帮助她解决问题,获得自己的利益。皮皮在朱老师的劝说下才不情不愿地将玩具与诺诺进行分享。 案例2也是寻求帮助,但是与案例1不同的是被告不承认自己拿别人的玩具,直至后来进一步了解,他才说:“我不是故意去拿,是捡到的。”这个案例中诗诗其实也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拿回玩具,但是凯凯不但没还给他,还不承认。最终诗诗迫于无奈只能借助老师的权威来制止凯凯的欺负行为。 此类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是寻求保护、安全心理。这类幼儿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加之其心理调节机能、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当收到被人的损害时,他们会感到委屈、伤心,极力想寻求保护,得到成人的安慰和同情,使委屈、被欺负的心理得以平衡。 四、教师应对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并不是偶然或自然行为,而是与幼儿普遍的心理发展不完善有关。根据幼儿不同的告状行为,教师需采取正确的策略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一)了解动机,区别对待 当幼儿出现告状行为的时候,教师应先缓和幼儿之间的关系,并鼓励其增强信心。如案例1,表扬皮皮是一个懂得分享的人,给皮皮带上了奖励的帽子,使其不能不与小朋友进行分享。但是我觉得朱老师在这个案例当中,有不足的地方,比如说当皮皮将玩具分给诺诺的时候,可以对皮皮和诺诺说:“你们两个是好朋友,你们一起玩,真棒!都是老师喜欢的好孩子。”这样的话不仅解决了这个问题,还能缓和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 其次,教师应该安慰受欺负的一方,在分不清是非对错时,教师应该谨慎处理,不能冤枉幼儿,不能伤害幼儿的自尊。。如果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教师不能贸然地采取这样的方式,以免到时判错案。因为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在犯错误的情况下,也要像对待成人一样适当的给予他们台阶下。 (二)培养幼儿的分享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