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年新编)第21课《创造宣言》 (导学案).docxVIP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年新编)第21课《创造宣言》 (导学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1《创造宣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概括文章中心观点。 2.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学习本文论证方法。 3. 让学生体会创造的力量,培养学生自主创造的思维。 【重点难点】 1.概括文章中心观点。 2.用找中心句的方法理解文章思路。 【学习过程】 一、阅读导航 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二、初读课文 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教育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理论。郭沫若曾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并有合编《陶行知全集》。 2.文题解读 “创造”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宣言”是“宣告,声明”的意思。顾名思义,“创造宣言”是教育家陶行知宣告自己“创造教育”的主张。 3.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中伤( ) 遁词( )? 鲁钝( )?玄奘( )? 懦夫( ) 屋檐( )?樵夫( )? ?趋向( )?烟囱( ) 剃头( )?镰刀( )?灌溉( ) 豢养( ) (2) 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 愚笨,不敏锐。( ) 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没有路可走了,比喻陷入绝境。( ) 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 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十分孤立。( ) 喂养。( ) 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 四、整体感知 1.梳理文章的结构。 2.“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句话怎么理解? 3.文章批驳了五种人们常说的不能创造的借口,这五种借口分别是什么?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来批驳的? 五、质疑问难 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参考答案 三、自主预习 2.(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中伤(zhòng) 遁词(dùn) 鲁钝(dùn)?玄奘(zàng)?懦夫(nuò) 屋檐(yán)?樵夫(qiáo) 趋向(qū)?烟囱(cōng) 剃头(tì)?镰刀(lián)?灌溉(guàn gài) 豢养( huàn) (2) 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画龙点睛) 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遁词 ) 愚笨,不敏锐。(鲁钝) 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没有路可走了,比喻陷入绝境。( 山穷水尽 ) 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走投无路 ) 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十分孤立。( 众叛亲离 ) 喂养。( 豢养 ) 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哑口无言 ) 四、整体感知 1、可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开门见山,提出总论点:我们要创造。第二部分(第2-4段):阐释“教育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这一分论点。第三部分(第5-11段):批驳五种错误观点,论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第四部分(第12-16段):以东山樵夫为喻,论证失去创造力的可怕,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2.“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3.五种借口分别是: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自己太无能;⑤陷入绝境。 作者分别列举了多个反例来反驳这五种观点:平凡无过于白纸、石头,但八大山人朱查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飞帝亚斯、米开朗基能用石头雕成不朽的塑像;单调无过于监牢、沙漠,但是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诞生于监牢,法国企业家能在沙漠中挖出苏伊士运河;莫扎尔特、爱迪生幼时可以成才;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道统,不识字的惠能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取得佛经,哥伦布、莫扎尔特无不是在绝境中成就伟业。因此,作者是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文档评论(0)

教师相关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主要服务:1.内容制作教师招聘笔试教育理论部分的分章节题本和相关的练习模拟题和套题;2.整理题本格式。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