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常玉中国近代留学法国的画家
常玉(1900-1966)是法国学生之一。她与赵希、徐家、徐太祖建立了朋友圈,并直接影响了吴冠忠、赵无极、彭福义和席德进等。他与毕加索、卡科米蒂、马蒂斯和藤田均志一起参加了展览,但在明星的荣耀中独自哭泣,几乎忘记了世界。
常玉身后遗作油画、版画、漆画、水墨、雕塑等1000余件, 铭记着他以富于东方意蕴的方式参与20世纪初西方现代艺术变革的心路历程。对世界而言, 常玉曾一度冲破巴黎的种族偏见, 成为“巴黎画派”中靓丽的中国元素;对中国艺术而言, 他曾与上海20世纪20-30年代的现代艺术运动风潮隔海互动, 是“中国现代艺术史的另类选择”
现在人们赋予常玉诸多称号:东方的伦勃朗、中国的莫迪利阿尼或马蒂斯。其实, 在本土化主体视角中, 常玉就是常玉, 他是中国传统文人文化发酵孕育的艺术精灵, 其艺术中的东方基因, 源于川北嘉陵江故土的文脉。这种文明古国千百年积淀塑造的人文习气, 倔强地闯入西方文明的先锋大潮中, 与法国波西米亚式生活方式、开放的现代艺术思潮、资本主义的游戏规则发生着奇妙融合, 迅速聚合出早熟的东西方文化嫁接范式。
一、 从学生走向浪子的转变:常玉市文化内涵的转换
因为留学, 常玉具有了双重身份———川北游子与巴黎浪子。前者赋予其东方内敛的艺术底蕴和灵府, 后者促成他寻觅孑然的艺术风貌。
常玉家乡在今川北嘉陵江流域的南充顺庆, 是巴蜀文化、丝绸文化、客家文化、诗书文化多元交汇的一方水土。那里秀丽的山峦平缓起伏, 西系成都, 南牵重庆, 东出剑门连陕西, 在地缘文化上虽有元明以来的战火袭扰和客家迁徙, 总体来说还属于小国寡民的安稳清泰。耕读与诗书仍旧是民国时代普罗大众的核心生活内容。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蜞蚂节、剪纸、竹编这样的民间文化艺术填补并丰满着闲暇节庆时光。常玉很有幸, 出生在掌管南充丝绸商业命脉的常俊民 (长兄) 家中。因这方便机缘, 他有更多自由体验濡染川北嘉陵江文化, 并最终定格于画面之上。
子承父业与游学是中国古代文化承传的典型传统。常玉父亲常书舫是地方知名画师, 擅长狮子与马。常玉日后无数带有“马”或其他动物的作品, 或许正是对父亲精魂的摄受。常书舫是旧式文人, 知道游学的分量。他让14岁的常玉拜蜀中宿儒赵熙写字习画, 这不啻为一种游学的准备。赵熙为清末民初四川“五老七贤”之一, 诗文书画擅名蜀中。常玉从赵熙所授“旧学”功底, 在常玉1918年到日本访学时, 东京诸多文艺杂志刊登其横额书法可以证实。
中国诗书文化强调的游学, 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0世纪初, 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 游学的内涵早已超越传统, “睁眼看世界”是一代人新的追求。常玉的游学真正开始于17岁, 地点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号称东方巴黎的大上海。彼时, 刘海粟等艺术先锋人物在闯荡, 摄影印刷图像、月份牌和与民间图案结合的宣传海报等现代形式与上海画派、金石画派等传统艺术精粹交相辉映。常玉的上海求学经历记载亦较模糊, 但有资本 (二哥常必诚) 、人脉 (张群, 时任上海市长) 、旧学根基和广告设计经历 (为常必诚牙膏厂设计) 支撑, 或许与张大千的上海游学经历极为相似。
常玉18岁游学日本, 正值日本美术西化运动蓬勃发展, 一批有法国留学背景的艺术家, 如黑田清辉、藤岛武二、梅原龙三郎等在国内影响日盛, 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派等在日本大放异彩。这种考察经历, 自然使常玉无需彷徨地融入现代艺术洪流, 成为中国艺坛当时少有的早熟异类。再加上常玉家境殷实, 使他没有民族大义的背负。这两者, 终促成1921年以“勤工俭学”方式前往巴黎的常玉, 从川北游子摇身蜕变成为了巴黎浪子。
“浪子”在传统文化语境中, 既与浪迹天涯的漂泊相关, 也蕴含着不受习俗惯例和道德规范约束的放荡不羁, 尤指不务正业的放荡。如此, 常玉可谓浪子中的传奇。
常玉自觉接受欧洲现代艺术, 并视之为一种实现自我的自由精神模式。他求学的路径留给了与学院派迥异的“大茅屋画院”。这所“知名度极高的私人办的业余美术学校……可说是世界盆景展出的第一站” (吴冠中《说常玉》) 。在这里, 常玉更确信了反哺西方现代艺术的东方艺术的价值, 他将水墨线条笔法融入油画之中, 开创了自己早熟的艺术风貌, 并受到西人的持续关注。如, 1925年常玉参加了法国秋季沙龙展览;1932年, 法国《1910-1930当代艺术家辞典》收录了他的事迹;1933年, 在阿姆斯特丹举办个展;画商候谢等资助, 多位艺评家将“二战前中国旅法画家中最有成就者”的头衔冠于常玉……但这一切对浪子来讲太过奢侈, 他在生活中宿命般地将其挥霍掉了。
常玉同时代的艺术家杜尚, 已经视生活为艺术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从魏晋风骨到元四家到扬州八怪, 无不追求一种放浪形骸的艺术人生。想来, 常玉在赵熙那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