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保训》中的中与中庸、中和.docxVIP

清华简《保训》中的中与中庸、中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华简《保训》中的中与中庸、中和 2009年4月13日,《光明日报》的“中国艺术”专栏发表了一篇关于李学诚、周文旺和赵平安“保护”的文章,介绍了大学收藏的“保护”文章及其一般含义,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文物》2009年第6期公布了《保训》的释文, 使得这一重要的篇章与广大读者见面。李学勤先生撰著的《论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一文又介绍了与之相关的重要内容, 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有关的文章很多, 本文主要由《保训》来谈谈中国古代“中”的思想。 一 可假可归中于河 《保训》全文不长, 参考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释文》和学界意见, 间以己意, 笔者以为可写定如下: 惟王五十年, 不悆, 王念日之多历, 恐坠宝训。戊子, 自演。己丑, 昧[爽]……[王]若曰:“发, 朕疾适甚, 恐不汝及训。昔前人传宝, 必受之以诵。今朕疾允病, 恐弗念终, 女以书受之。钦哉, 勿淫!昔舜旧作小人, 亲耕于历茅 (丘) , 恐 (恭) 求中, 自稽, 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 乃易位迩 (而) 稽, 测 (则) 阴阳之物, 咸顺不逆。舜既得中, 言不易实变名, 身滋备 (服) , 惟允, 翼翼不懈, 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 用受厥绪。呜呼!祗之哉!昔微假 (格) 中于河, 以覆有易, 有易服厥罪。微无害, 乃归 (率) 中于河。微志弗忘, 传贻子孙, 至于成康 (汤) , 祗备 (服) 不懈, 用受大命。呜呼!发, 敬哉!朕闻兹不久, 命未有所延。今汝祗备 (服) 毋懈, 其有所由矣 (疑) , 不及尔身受大命。敬哉, 勿淫!日不足, 惟宿不祥。 《保训》篇记载的是周文王诫武王之语, 其中讲到舜、上甲微如何“求中”、“传中”之道,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李学勤先生已经指出, 舜求取中道的“中”与后来的“中庸”有关, 这对于思想史研究非常有意义 (1) 。李先生的意见非常有启发性, 惜乎学界目前从思想史方面来勾勒“中”之思想的文章尚不多, 本文试作探讨。 笔者根据此篇以“惟王五十年”开篇的行文特点, 和所用成语如“祗服”、“服厥罪”, 与传世文献和金文铭文比较, 推测此篇的写定时间有可能是在西周中晚期 (2) 。而其思想来源当更早, 是否源自于口传或古代典籍, 还有待考察。若然, 考察《保训》之“中”的思想, 以及它与后世“中庸”思想之间的传承变化, 将可补写乃至有可能改写学术思想史。过去我们受胡适“截断众流”的影响, 后来又受雅斯贝斯 (Karl Jaspers) “轴心期”理论的影响, 潜在地认为中国哲学主要是由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以一种突破的方式开创出来的, 此前的一些思想材料, 或因为受疑伪书思潮的影响, 著作年代不能确定, 或多只作为一种思想背景材料简单地叙述。现在我们知道, 中国古代思想在继承、连续中发展的方式, 可能并不下于乃至要远远大于断裂而发展的方式 (3) 。因此, 我们很有必要借助出土文献材料, 盘活相关的传世文献, 考察老子、孔子之前的思想发展状况。 当然, 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就《保训》而言, 有不少学者怀疑上甲微一段中, 可假可归的“中”似乎是一个实物, 与舜之作为思想观念的“中”不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学界有许多种解释, 而近现代学者对于“中”的本义, 也至少有三种有代表性的意见:旗帜、圭表、风向标 (4) 。 二 阴阳方位与“中” 不过, 比较《保训》中文王所说的两段话不难发现, 舜“求中”与上甲微得“中”的故事是并列的、可资比较的: 昔舜旧作小人, 亲耕于历茅 (丘) , 恐 (恭) 求中, 自稽, 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 乃易位迩 (而) 稽, 测 (则) 阴阳之物, 咸顺不逆。舜既得中, 言不易实变名, 身滋备 (服) , 惟允, 翼翼不懈, 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 用受厥绪。呜呼!祗之哉! 昔微假中于河, 以覆有易, 有易服厥罪。微无害, 乃归中于河。微志弗忘, 传贻子孙, 至于成康 (汤) , 祗备 (服) 不懈, 用受大命。呜呼!发, 敬哉! 两段话皆以“昔”开头, 以“呜呼!祗之哉”结句 (祗即是敬, “祗之哉”和“敬哉”义近) 。舜得中之后, “身滋服”, “不懈”, 成汤也是“祗服不懈”。 传世文献有舜执中的记载, 如《论语·尧曰》载尧命舜:“咨, 尔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 允执其中, 四海困穷, 天禄永终。”《中庸》所载孔子的话:“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孟子·离娄下》也记载:“汤执中, 立贤无方”。此外, 《越绝书·外传·枕中》所载范蠡之言也值得注意。范蠡不仅提及“汤有七十里地, 务执其中和” (1) , 而且说“臣闻古之贤主、圣君, 执中和而原其终始, 即位安而万

文档评论(0)

182****77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