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著作权保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著作权保护分析以山西闻喜花馍为例
一、 花可视角下的当地神品
花斋,又名“面包”、“花瓣面”和“花面包”,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山西省、河南省、陕西省和甘肃省。它是一种以面粉为主要原料, 辅以少量工具通过手工捏制出各种造型的民间艺术, 具有深刻的民俗文化内涵以及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以山西闻喜花馍最为著名, 并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闻喜是山西的一个地名, 被称为“花馍之乡”, 几乎每个村都有制作花馍的能手。作为华夏民族的发源地之一, 当地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数不胜数,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内容在民众心中早已根深蒂固, 这些元素也就不自觉地融入到当地花馍艺术中。例如表现董父的传说《董父豢龙》 (如图1) 以及民间传说故事《麒麟送子》等。这些神话以及传说故事都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花馍艺术的繁荣发展, 为花馍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题材。
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 即“有馍就有事, 有事就有馍”。长久以来闻喜花馍始终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紧密相连, 广泛地运用于传统的岁时节日、人生礼仪以及其他一些民俗活动中。花馍作为人们祭祀祈福的重要载体, 已成为庆贺节日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闻喜人在春节期间会蒸制一种被称为“馄饨”的花馍。元宵节这一天要蒸制枣山来供奉灶王爷, 希望他“上天言好事, 回宫降吉祥”。枣山又名枣糕, 由大小不一的花糕层层累积起来, 高一尺以上, 通常情况下一座枣山上面镶枣的数量在百颗以上, 寓意着百事顺利。在枣山顶部有的是做成火焰的造型 (如图2) , 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有的则是中间盘踞着两条蛟龙或是捏制些五谷六畜 (如图3) , 代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清明节闻喜人会蒸制些桃花馍、柳叶馍等, 希望祖先的在天之灵能够保佑后代平安健康。
闻喜花馍作为我国特色的民俗文化形式, 发展和保护状况如何?在法律上是否可以运用著作权保护机制?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和课题组其他成员深入闻喜当地来探查实际情况。
二、 香知花包的保护现状和问题
(一) 花厨文化展示平台
我们通过采访了解到自2008年闻喜花馍成功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 当地政府和文化馆对其都采取了相应的宣传、保护措施。2009年闻喜花馍参加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 受到了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和文化部部长蔡武等领导的一致好评;2010年首次进入了我国商业的最高殿堂———王府井百货大楼, 进行展示和销售;代表山西省参加上海世博会, 借助这一平台, 让世界了解花馍;2011年参加了在深圳举办的全国文化交流博览会;2012年当地政府举全县之力, 在闻喜县城举办了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 展出作品达2000余件, 参观人数有20万之众, 获4项世界纪录;同年参加了在安徽黄山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 花馍展品荣获金奖;2013年首次走出国门, 赴蒙古参加中国文化交流中心举办的“黄土风”非遗展览, 深得蒙古人民喜爱;同年参加了山西省首届文化产业博览会, 其中花馍艺人制作的《蒸蒸日升》九层大花糕, 惊艳全场。此外, 中央电视台、山西电视台、运城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都对闻喜花馍作了专题报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用整版篇幅对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闻喜当地的机关、团体、企业单位更是将闻喜花馍作为文化礼品对外赠送,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 存在的问题
1. 、政府、大学的合作
对闻喜花馍的保护力量可以划分为官方和非官方两类。官方主要以政府和文化馆为代表;非官方又可以分为民间非盈利性组织和民营企业, 如闻喜花馍协会、花馍公司等。这些力量保护的侧重不一, 其中政府和文化馆重在通过展览会来对外宣传花馍文化。协会也是通过各种宣传活动来展示花馍技艺和文化, 但形式更加灵活。花馍公司作为商业组织重在对闻喜花馍经济价值的开发和利用, 主要通过大批量地推出花馍产品, 满足市场需求, 为传承、保护花馍的制作工艺提供经济保障。三者的工作重点不一, 虽偶有合作的时候, 但更多的是各自为政, 尚未融合成一股合力。如何开发出一种联动三种力量形成新的集传承、保护、开发、利用为一体的保护机制, 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2. 花馅料:受到市场的制约
在实地调研之前, 课题组成员对花馍的了解仅限于面塑, 直到实地考察后才明白花馍的涵义。花馍实际上不同于面塑, 依托于民间故事、节日祭祀为载体, 花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符号。正如人们在谈美国文化时就一定会联想到西部牛仔、迪斯尼乐园、好莱坞大片一样。花馍和享誉海外的剪纸一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但其实际的享誉度却远远比不上剪纸艺术。这与花馍的价值没有被合理开发不无关系。
自从闻喜花馍一跃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价值得到多方肯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