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凉山彝族婚嫁“高额彩礼”问题研究
?
?
蔡 华 何长英
一、问题的提出
近十多年来,凉山地区彝族婚嫁中的“乌然者”,汉语翻译为“彩礼”或者“身价钱”一路飙升,动辄五六十万的“高额彩礼”随处可见,社会上攀比风盛行,互相暗地竞价,民众怨声载道,政府三令五申屡禁不止,彩礼仍不断呈上升趋势,有的甚至高达百万,远远超出当地民众的收入。本文课题组四年来,深入大小凉山,掌握了大量案例,分析了彝族彩礼的性质与彝族传统社会的关系,高额彩礼的形成,以及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我们认为 “高额彩礼”阻碍彝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利于社会谐稳定,凉山彝区急需进行一场彻底的移风易俗洗礼。
彝族婚价彩礼,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冯敏认为彝族婚姻没有走出买卖婚姻误区;[1]王卓等研究了彝族婚姻对贫困家庭的影响,贫困代际传递;[2]冯琳等认为彝族婚姻缔结形态经历从闭合到开放的转变,并以一种积极调适与应对的方式进行重构与再整合;[3]中央民族大学侯远高老师、西昌学院打则老师以及一些彝族青年学者、律师等关于彝族高额彩礼,于2022年5月25 日,组织研讨,充分肯定了凉山州各级政府为深入贯彻落实移风易俗工作的决策部署与治理高额彩礼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对一些现象、问题、政府的决策提出自己的思考。以上观点和研究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凉山彝族“彩礼”走高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视角。按学术惯例,文中出现的姓名均做化名处理。
二、凉山彝族“高额彩礼”的现状
针对大小凉山彝族“高额彩礼”,我们从2018年开始调研,第一阶段,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学校师生访谈;第二阶段主要是到基层调研,前后到凉山州西昌市、昭觉县、美姑县、喜德等地调研,访谈近百余人,对象包括凉山当地干部、民工、村寨农民等,年龄在18岁到80岁之间。
经过调查数据分析和访谈,我们看到凉山彝族婚嫁彩礼1985年以来的涨势,也就是怎样从一个“礼节彩礼”到“高额彩礼”的流动。
图表1 凉山4个县从1985年到2020年的婚嫁彩礼情况
从图1、图2可知,1985年到2010年期间,彩礼增长缓慢,且彩礼的给予数额也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但是从2010年左右开始,彩礼数额开始迅猛增长,已经从2010年的10万元左右增长到了2020年的50万元左右,调查发现,截至2022年1月,西昌周边县“彩礼”最高已经80万元,西昌市最高“彩礼”达到100万元。
图表2 凉山婚价彩礼从1985年到2020年的婚嫁彩礼走势
在对待“高额彩礼”的态度,反对声远远高于支持的声音,支持声音认为高额彩礼改变了妇女地位,提高了女童入学率,女性受教育得到提高;反对的声音很大,他们强调高彩礼的危害,认为当今凉山彝族妇女地位的提高不应该用“高额彩礼”来表达,女性受教育得益于国家全民义务教育计划,反驳了支持“高额彩礼”者的理由。
在对凉山“高额彩礼”形成的原因访谈中,有的认为是“攀比风”使“高额彩礼”不断攀升;有的指向某县的暴发户们,背着一麻袋钱去提亲,不缺钱的样子,破坏了社会规则;还有一位彝族老者义愤填膺的说道:“高额的婚价彩礼是城里人带的头,那些‘吃机关饭’的,带了不好的头,影响了彝族社会的风气,见了一点外面世界,就把钱放在第一位,‘骨头’等啥子都不看了,只看钱!”等等,我们采访中,各种观点都有。
对于怎么遏制“高额彩礼”,大部分人认为,还是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措施,干部要带头,他们应该是移风易俗的带头人。
三、关于彝族社会彩礼的再认识
民主改革后,针对凉山旧的婚俗,党和政府曾在1960年、1964年、1976年、1988年进行婚姻改革,旨在摒弃旧的传统观念,倡导婚姻自由,妇女平等;每一次婚改的内容都包括取消“身价钱”,也即我们谈的“彩礼”。
彩礼作为一种礼物的形式从古至今存在于各民族婚嫁习俗中,有约定、偿付与资助的功能,“彩礼是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劳动力丧失的经济补偿和权利让渡”[4]。彝族婚嫁中彩礼与高额彩礼,性质完全不一样,很容易让人混淆,如果将其混为一谈,会让我们在处理“高额彩礼”这一难题时,成为一些支持高额彩礼者的借口。
(一)彩礼是彝族传统礼俗,是彝族婚姻的基石
凉山彝族婚姻制度形成已经有千年历史,彝族彩礼的起源可以追述到母系氏族时代,据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记载,石尔俄特时代,由于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是谁,石尔俄特到处寻父无果,最后在遇到彝族姑娘兹阿施色,表示想要娶她为妻,自己当父亲。结果姑娘对他说“西方的表哥,姑娘再美貌,不自讨彩礼,你回住处去问那特莫阿拉”,被姑娘点醒的石尔俄特,再来提亲时,是“赶了一些牲畜,带来一些金勺银勺”等送给姑娘家作为聘礼,而新娘回门时还送了匹黑马,自此开启父系时代。[5]可见关于彩礼与回门礼彝族古而有之。
彝族“尔比尔吉”(谚语)中有很多关于给彩礼的谚语,如“不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