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水工仪轨会本》考述.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传佛教《水工仪轨会本》考述 水陆法是中国大陆上最常见的佛教寺庙活动之一。在长达七天的法会期间, 总共要举行20多场各种法要, 平均每天有3至4场。几乎包括行仪寺院所有法要的形式与内容, 也涵盖了中国大陆汉传佛教尤其是南方佛教寺院佛事仪轨的几乎全部种类。水陆法会的全部仪式程序被统称为“水陆仪轨”, 现今使用的文本为《水陆仪轨会本》 一、 金山寺修设水陆会 水陆法会, 略称水陆会, 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道场”, 又称水陆道场, 水陆斋、悲济会等, 习称“打水陆”, 是中国大陆汉传佛教经忏法事中最盛大隆重的一种。水陆法会之名可细解为:法者诸法, 界者分界, 法界, 即外相虽千差万别但本性平等的现象界, 其间有圣、凡的界别;水陆, 指众生受报之所在的水陆空三界, 其中处水陆界的众生之苦痛尤重;普度, 指对六道众生悉皆度化;大斋即施食, 法施又叫胜会。“水陆法会”的全名即由此生。 据文献记载, 水陆法会始于梁武帝萧衍 (464-549) 。宋宗鉴《释门正统》卷四说:“所谓水陆者, 因梁武帝梦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 受苦无量, 何不作水陆 (大斋) 普济群灵?’……唯志公劝帝广寻经论, 必有因缘。于是搜寻贝叶, 置法云殿, 早夜披览;及详阿难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之意, 用制仪文, 遂于润州 (今江苏镇江) 金山寺修设。帝躬临地席, 诏僧祐律师宣文。” 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三 宋代, 水陆法会全国流行。宋神宗 (1068-1077) 时, 有杨锷其人, 修订梁武帝的旧仪, 新制《水陆仪》三卷, 水陆法会的仪文开始出现新的版本。宋元丰年间 (1084-1085) , 名僧佛印禅师 宋以后, 水陆法会很快普及全国。宋、元两代内忧外患, 战火连绵, 水陆遂成为战争之后朝野举行的一种超度法会。大户人家单独出资营办, 财力不够者则共同集资修设, 是为后来“独姓水陆”和“众姓水陆”的起源。 元代在朝廷扶持下, 水陆法会规模空前。延佑三年 (1316) , 朝廷设水陆大会于金山寺, 行仪僧众达一千五百人。至治二年 (1322) 所修水陆法会, 规模也很大。正印禅师在《金山大会归上堂》里说:“金山大会, 诚非小缘。山僧得与四十一人善知识, 一千五百比丘僧, 同入如来大光明藏, 各说不二法门, 共扬第一义谛。如帝网珠, 交光相罗, 光光互摄, 无坏无杂。如入毗卢楼阁, 一切诸佛境界, 悉皆现前。如入龙王宫殿, 百宝庄严, 悉皆具足。如入薝卜之林, 唯闻薝卜之香, 不闻余香。如入迦陵频伽群中, 唯闻频伽之音, 不闻余音。譬如虚空, 普遍一切, 于诸境界, 平等随入。山僧所见如是。” 明初洪武元年至五年 (1368-1372) , 太祖朱元璋在南京蒋山 (今钟山) 相继举行了数次水陆法会 (时称“广荐法会”) , 其中以洪武五年正月间的法会规模最大, 参加僧众达千人。法会期间还邀请各地名僧前往说法。根据翰林学士宋濂在《蒋山寺广荐佛会记》中的记载, 明太祖朱元璋曾命宗泐 清代, 杭州真寂寺仪润又以祩宏的《水陆修斋仪轨》为据, 增加了一些水陆法会的具体作法与规则的内容, 撰成《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仪轨会本》, 简称《水陆仪轨会本》 二、 《水陆法像赞》的简介 当今汉传佛教寺院水陆佛事均使用刊印于民国初年的《水陆仪轨会本》。该版本由中国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和尚作序, 全四卷, 每卷卷首都开宗明义地写道:“梁志公大师等撰, 宋东湖志磐重订, 明云栖褚宏补仪, 清真寂仪润汇刊。”寥寥四句短语, 把水陆佛事所使用的仪轨经文版本, 从齐梁间的出现, 经宋明的发展, 到清代的定型, 勾画出一条清晰的发展演变线索。另外仪轨会本中印光 通过对上述记载的整理与分析可知 宋代杨锷的《水陆仪》三卷, 当是修订梁武帝“水陆旧仪”的结果。既是“修订”, 则这个文本与梁武帝初始的文本肯定已经有了变化。宋元丰年间在镇江金山寺流行的“金山水陆”, 未见有文献诠释其文本, 可能沿用前代的文本。稍后, 宋僧宗颐完成的《水陆仪文》四卷, 则以诸家所集为据。既是广揽博采, 则与梁武帝的“水陆仪文”应当变化较大了。南宋僧人志磐根据当时流行的各种抄本加以订正, 写成《水陆新仪》六卷, 主要流行在四明 (今浙江宁波) 一带, 与金山寺的“北水陆”对应, 称为“南水陆”。这是梁武帝制成“水陆仪轨”后的第一次重订。较之宗颐的四卷本, 志磐的六卷本水陆仪文大概仪轨作法更为详细, 并且制定了二十六幅水陆画, 而北宋文豪苏东坡为水陆仪轨撰写的《水陆法像赞》是十六篇, 即当时水陆仪式中设置的代表三千界从诸佛菩萨到六道群灵的上堂、下堂一共是十六席, 所谓“用十六名尽三千界” 水陆仪轨的文本在明清两代渐渐定型并流传下来。明代中叶杭州云栖寺僧人祩宏依志磐的“水陆新仪” (即南水陆) , 稍加修改补充, 形

文档评论(0)

liummmsss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