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泻肝汤治疗肝胆湿热循经型膀胱炎验案1则.docxVIP

龙胆泻肝汤治疗肝胆湿热循经型膀胱炎验案1则.doc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龙胆泻肝汤治疗肝胆湿热循经型膀胱炎验案1则 龙胆泻肝汤来自医学方剂的总结。它的最初用于治疗肝胆实质性火上炎(头痛、目红、腰痛、口苦、头晕、耳肿、舌红、毛黄、脉数强)。肝脏湿热注射证(阴肿、阴瘙痒、阴汗、尿浊或黄女人)。笔者临证时, 以本方灵活化裁, 加减运用, 治疗由肝胆实火、肝胆湿热循经所发之诸证, 疗效显著, 现举验案4则如下。 1 急性支撑大血血利精神,泻肝汤治疗法 这名25岁的男性患者于2000年5月20日首次被确诊。主诉:右耳深部疼痛伴流脓5天。检查:右耳鼓膜充血, 膨隆, 穿孔。西医诊断: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经青霉素肌注、氧氟沙星滴耳等治疗, 效果不显。故求治于中医。刻诊:右耳内疼痛如锥刺, 流黄稠脓, 口苦咽干, 烦躁易怒, 小便黄赤, 大便秘结, 舌红苔黄, 脉弦数。中医诊断:脓耳。证属肝胆湿热上犯耳窃。治宜清泻肝胆实火, 解毒消肿。予龙胆泻肝汤化裁, 处方:龙胆草15g, 黄芩10g, 栀子10g, 泽泻10g, 木通10g, 车前子10g, 当归6g, 生地黄15g, 柴胡6g, 大黄6g, 甘草3g。3剂, 每日1剂, 水煎服。 第二个诊断:服药后,耳痛明显减轻,脓液减少,大便解锁,药物改善,但效果不佳。在食谱中加入大黄。所有症状均无变化,鼓膜无充血,穿孔愈合。 注: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中医称为耳脓、耳液、底耳、耳湿。《直指方》说:“耳触风邪, 与气相击……热气乘虚, 随脉入耳不散, 脓出为脓耳。”《辨证录》说:“少阳胆气不舒, 而风邪乘之。火不得散, 故生此病。”此患者因风热邪气侵袭, 以致引动肝胆之火, 循少阳经上犯, 邪毒聚结耳窍, 蒸灼耳膜, 故鼓膜充血、膨隆, 经脉受炙, 气血阻滞故耳部疼痛;热伤血肉, 化腐成脓, 故见流黄稠脓液;口干口苦, 舌红苔黄, 脉弦数乃肝胆郁火内炽之明征。故用龙胆泻肝汤治之。取龙胆草、栀子、黄芩以泻肝胆之火, 生地黄、当归清热活血, 车前子、木通、泽泻渗湿泄热止脓, 全方药中病机, 效如桴鼓。 2 急性扫码淋证 这位24岁的女性患者于2001年6月28日首次确诊。主诉:尿频、尿急、尿痛3天。西医诊断:急性膀胱炎。经口服氟哌酸、呋南妥因等治疗, 效果不显。服用中药“八正散”罔效。刻诊:寒热往来, 心烦欲呕, 少腹痛, 尿频, 尿道口灼痛, 尿黄赤, 舌红苔黄腻, 脉弦滑数。中医诊断:淋证。证属膀胱湿热。治宜清利湿热, 利尿通淋。予龙胆泻肝汤加减, 处方:龙胆草10, 泽泻10, 柴胡10, 木通10g, 车前子10g, 栀子10g, 黄芩10g, 乌药10g, 中医被称为“淋巴氏炎”。在《缺钱策略口渴、排尿不畅》一文中,“淋巴病是一种玉米状的疾病,腰痛,血液压抑和肚脐内的疼痛。”。”《丹溪心法·淋》曰:“淋有五, 皆属乎热。”《景岳全书·浊淋》篇曰:“淋之初病, 则无不由乎热剧, 无容辨矣。”说明此证初起, 多由湿热蕴结膀胱所致。少腹乃足厥阴肝经循行之处, 患者情志怫郁, 肝失条达, 气机郁结, 郁而化热, 湿热互结, 膀胱气化不利, 遂致寒热往来, 尿痛, 尿频, 尿道口灼痛, 尿黄赤。方中以龙胆草、栀子、黄芩、黄柏清利湿热;车前子、泽泻、木通、 3 急性呼吸道 这名34岁的男性患者于2001年9月20日首次被确诊。主诉:咳嗽, 伴痰黄一周。检查:双肺闻及散在湿叫罗音。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经环丙沙星、严迪、棕色合剂等抗感染、止咳、化痰治疗罔效。刻诊:气逆咳嗽, 痰黄难咯, 咳时引胁作痛, 口苦咽干, 大便秘结, 尿短赤, 舌红苔黄少津, 脉弦数。中医诊断:咳嗽。证属肝火犯肺。治宜清肝泻火, 润肺化痰。予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龙胆草10g, 栀子10g, 黄芩10g, 柴胡10g, 当归6g, 生地黄15g, 木通10g, 车前子10g, 泽泻10g, 瓜蒌15g, 麦冬10, 川贝母10, 桑白皮10, 甘草6g。水煎服, 7剂而愈。 注:中医称为急性支气管炎和咳嗽,咳嗽在《内经》中。《内经·咳论》论咳精深, 开宗明义阐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的理论。《医学三字经·咳嗽》篇则指出:“肺为脏腑之华盖, 呼之则虚, 吸之则满, 只受得本然之正气, 受不得外来之客气, 客气于之则呛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 受不得脏腑之病气, 病气于之则呛咳矣。”此患者肝气郁结化火, 气火逆乘于肺, 气失清肃, 则气逆咳嗽痰黄;肝火上炎, 火热伤津故觉口苦咽干, 痰黄难咯;肺失肃降, 津液不能下达则大便秘结, 而腑气不通, 又加剧了肺气不利;胁肋为足厥阴肝经循行之区域, 故咳引胁肋作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为肝旺肺热之象。古有“见咳治咳, 是为下工”之训。因此推本溯源, 探微索隐, 得“制木清金”之法, 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清肝泻火;加瓜蒌清肺涤痰, 宽中散结, 润肠通便;川贝母清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