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陕西耀州华原五台山孙思臣服药王山考述
距西安约100公里。唐时因山上盛产罄玉,故名罄玉山。“华原罄与泗滨石,清浊两声谁得知。”这是白居易描写该山的诗句。华原就是现在耀县的故称。耀县在汉时为祋祤县,隋称华原县,唐改永安县,唐天佑三年(公元906年),以县置耀州。《陕西通志》记载:“州东十五里有鉴山,年丰则山中有光如鉴,州以是名。”据考古发掘故州位置,鉴山大概就是指药王山。宋代以降至清,又名五台山。据山上现存的金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重刻的《耀州华原五台山孙真人祠记》一碑记载:“环耀多山水,其城之东有水曰沮,沮水之东二、三里有山曰五台,其峰回环相望者有五,因以名焉。”这是该山称曰五台的最早记载。山高而不险,卑而不夷,海拔高度为1000米,由五个小山峰联聚而成,东曰瑞应,南曰起云,西曰升仙,北曰显化,中曰齐天。五峰对峙,回环相望,顶平如台。这大概也是称为五台山的缘故吧。山东至骆驼堰,西至漆水,南至深岩,北至尸师涧,长2.5公里,宽1公里。
该山被称为药王山,是因为它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隐居之地。孙思邈是唐京兆华原人,七岁能日诵千余言,二十岁时就对老庄道学及百家之说有一定见解,特别对医学很有研究。他不慕名利,不求仕途,后周、隋、唐各代皇庭屡屡授官,皆不赴任。他热衷于居民间行医,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和药物知识,他自注《老子》、《庄子》,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枕中素书》及《三教论》各一卷。孙思邈流传于世久而不衰的是洋洋万言的《千金方》三十卷和《千金翼方》三十卷。这两部医学名著是孙思邈一生行医于民间的经验总结,是他对祖国医学宝库的巨大贡献,对我国中医学的发展以及世界一些国家对中医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孙思邈晚年不求闻达,隐居于此,潜心道、医,死后深为人们怀念,当时就为他修庙立碑,后庙碑逐多,北宋徽宗敕其祠曰“静应庙”,尊崇其人为“妙应真人”。到了明代,又在北山上建了药王庙,纪念活动更为频繁、隆重,直到今天,药王庙仍保持完整。
药王庙大殿正中,有孙思邈的彩色塑像一尊,高三米,形容温和端正,栩栩如生,为明代所塑,大殿配殿内,还有扁鹊、包公、张仲景、华陀、王叔和、皇甫谧、葛洪等十位古代名医的彩色塑像,这些名医都是孙思邈当年研究医学时尊崇的先师。正殿东有一碑亭,亭下竖有五通大石碑,刻有孙氏的千首药方,人们祈祷医病,抄其药方,并尊崇他为“药王”,药王山即因此而得名。
南北朝时,药王山为佛教活动之地,建有宝云寺。隋唐时,增修庙宇,其宝云寺也多经扩建,摩崖造像即始于其间。后有武宗灭佛,再经五代之乱,佛教逐渐衰竭。因孙思邈崇信道教,该地亦成为道教胜地。之后佛、道两家都在此活动,彼兴此衰,历经多年。正因为如此,药王山不仅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而且也成为一个庙宇鳞比、碑石林立、翠柏丛蔚、幽雅清静的游览胜地。
药王山石刻分历代古碑和造像两部分。
历代古碑主要是显化台、升仙台保存的北周、宋、金、元、明的一些名碑,宋四通,金三通,元十四通,明十九通,不明时代之碑二十五通,共有六十余通,故有“耀县碑林”之称。这些古碑主要是记载孙思邈事业,传说,药方验方,或纪念孙思邈的碑石。荟萃各代名家手笔,真草隶篆,琳琅满目,其中著名的《张僧妙法师碑》书法劲健秀美,堪称一绝,特别是解放后发现的宋徽宗题:“褚慧龙章云篆诗文碑”为最有名。该碑字迹遒劲自然,是陕西保存的宋徽宗书写的四通碑石中最完整的一通,各代金石志、录均无记载,其史学、艺术价值十分重要。这些碑石中,特别有科学价值的是明隆厌六年(公元1572年)为秦王朱守中所刻镌的《千金宝要》碑和《海上仙方》碑。
《千金宝要》碑共有四通,每碑两面刻,主要内容是孙思邈所著医书《千金方》中的重要部分摘录。这些药方分六卷刻镌,共有一百六十四页,按书面大小刻于碑上。它保存了孙思邈医著中的精华,历代群众按此方配制药剂,治疗了不少疑难症,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海上仙方》仅一通,亦两面刻,分三部分,即:枕上记、养生铭及单方。这些医药卫生知识是孙思邈行医一生的总结,对于我国的中医学及其理论、临床观察等各个方面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也是后代人生保健,难病治疗,养生长寿十分有价值的借鉴。
此外,其它如“感德军五台山静应庙额并敕加号妙应真人告祠碑”、“感得军五台出唱和诗碑”、“耀州五台山静应庙记和静应庙敕告碑”等,都是研究孙思邈的重要资料,也有一定的史料、书法艺术价值。
除了这些古碑外,药王山还陈列了原保存在耀县文化馆的历代石刻造像碑。这批石刻八十二件,北魏至隋唐像碑六十六通,北周至明代造像碑九通,碑、墓志三种,还有唐代石棺和清代石鼓文刻石四种。这批石刻原在县城东南角的广园寺,后几经迁徒,现搬到药王山公开陈列。这批石刻造像碑精美异常,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最有价值者包括:1、魏太和二十年刻的“姚文迁造像碑”。碑高1.4米,宽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