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论
关于自然感觉的讨论很多。作者在杂志上搜索了40多年的“自然感觉”文献。这些论文以及其它谈到天人感应思想的专著详细论述了天人感应思想的起源、演变、类型、性质、意义和特点等。至于天人感应思想的内在逻辑问题则没有人加以论述过。张欣的《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内在理路及思想意义》一文虽然注意到了天人感应思想的“内在理路”问题, 但它只谈了天人感应思想的阴阳架构问题, 同样没有涉及天人感应思想的内在逻辑结构。因此, 本文试图从内在逻辑结构这一新的视角来重新阐述天人感应论。
天人感应论中有三个主体最重要, 一是天, 二是天子 (又称王、君) , 三是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见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前者的论述略显粗糙, 后者则较为系统。“天”在《春秋繁露》中共出现了971次;“天子”出现79次, “王”出现323次, “君”出现348次, 三者共计有790次;“人”出现771次。当然, 这些字词在不同地方可能有不同的独特含义, 不完全类同, 像很多地方的“王”、“君”字都不同于“天子”, 还有很多地方的“人”也不是与“天”相对的概念。不过, 总体而言, 在七万多字的《春秋繁露》中“天子”、“天”、“王”、“君”和“人”出现的频率依然可以说相当高, 足见“天”、“天子”和“人”三个主体概念的重要。
天是什么?董仲舒认为, “天者, 百神之君也, 王者之所最尊也”;“天者, 万物之祖, 万物非天不生”;“臣闻天者群物之祖也”。天是人间的最高神, 一切世间之物皆天所生、所统。
作为“人间的最高神”, “天有和、有德、有平、有威、有相受之意、有为政之理”;“天亦有喜怒之气, 哀乐之心”等, 是有意志的。这种有意志的“天”不同于西方基督教中的“上帝”。上帝有什么喜怒哀乐的情感或诉求, 他会亲自或者通过自己的代理人天使、耶稣基督表现出来, 而天的意志则隐而不显:“知天, 诗人之所难也, 天意难见也, 其道难理”;“天不言, 使人发其意;弗为, 使人行其中”;“不畏敬天, 其殃来至闇, 闇者不见其端, 若自然也”。大有与人玩捉迷藏、猜哑谜的意思。
不仅天意难测, 而且天的行为也不容易让人搞懂。一方面天有所为, 又有所不为:“天所为, 有所至而止, 止之内谓之天, 止之外谓之王教”;“天之所为, 止于茧麻与禾”。另一方面天的行为是“委婉”地表达出来的, 不像基督教的上帝有仇当场就报了或者到头来等到世界末日一起算。“灾者, 天之谴也, 异者, 天之威也, 谴之而不知, 乃畏之以威。”灾异之变是天曲折地表达其愤怒的方式, 常是在“国家将有失道之败, 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 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 而伤败乃至”。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中的“天”完全不同于基督教中的上帝, 它是神, 却化于无形, 又体现于万物之中;它有意志, 却不表现出来, 需要人去体会;它有报复的能力, 却不直接针对身为天下“总管”的天子, 而是针对万物降下灾异。总之, 这个“天”是个“羞羞答答”的天, 一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总是在“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弹着一首朦胧曲, 而它的意志和行为都需要人去省察。
人又是什么?万物都是天所生, 人也不例外, “人生于天, 而取化于天”;“人之人本于天, 天亦人之曾祖父也”。人生于天, 也“受命于天”。《春秋繁露》一书中有六处谈到“人”的“受命”:“人受命于天, 有善善恶恶之性”;“人之受命, 化天之四时”;“人之受命于天也, 取仁于天而仁也, 是故人之受命天之尊”;“人受命乎天也, 故超然有以倚”;“五事:一曰貌, 二曰言, 三曰视, 四曰听, 五曰思, 何谓也?夫五事者, 人之所受命于天也”;“人于天也, 以道受命”。这六处“受命”所指的“命”不是具体的命令, 而是指内在的“性”。至于外在的东西则交由“天子”掌管, 即“王者所修而治民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 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 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 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负有教化职责的“天子”是“德侔天地者, 皇天右而子之”, 故称为“天子”。人受命于天, 天子更是受命于天。“受命之君, 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 宣视天为父, 事天以孝道也。”天子“受命”的目的是“以为民也”。如果天子受命之后不为民谋福利, 那么天就会收回天命, 改易他人:“天子不能奉天之命, 则废而称公, 王者之后是也。”然而, 受命的天子却无法直接和准确地得知天命。知天命需要具有圣人的潜质, 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圣人才行。
“圣人”在《春秋繁露》一书中基本同于天子、君或王, 但又不完全相同。圣人可能是天子、王和君:“古之圣人见天意之厚于人也, 故南面而君天下”;圣人也可能不是天子、王和君:“颜渊死, 子曰:‘天丧予。’子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