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景观水文视角下河道工程规划设计研究*
以广东万里碧道江门段为例
?
?
胡秀媚,牛丞禹,魏冀明,黎 斌
1 研究背景
河道水利工程是协调人类和自然环境间关系的技术性手段,其设计、建设和运营既是人类社会应对环境挑战的过程,也是社会自我调整与再组织的进程。近年来,我国水利建设指导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从“工程水利”到“环境水利”再到“生态水利”的转变,但目前仍然以防洪、排水为主要目标,对河流的生态、社会、文化、审美等价值考虑不足,大量河道景观项目呈现出缺乏水文和水利方面的科学支撑、没有完整的水生态系统观念、仅追求好的景观视觉效果等问题,其核心问题是不同专业间的分割与隔离[1]。一方面各专业在知识、原理、技术、标准、手段等方面各有差异,缺乏其他专业相关基本知识,如风景园林、城市规划设计工程师缺乏过水断面、堤线布置、水体流速、水位线、堤型设计等基本水文水利专业知识,水利、环境专业工程师缺乏基本的艺术审美培养;另一方面水利专业与风景园林专业在规划设计过程相对脱节,往往是水利专业确定堤线走向、堤型设计等主体内容后,风景园林专业才介入景观设计,两个专业未能实现协同设计,共同导致规划设计环节的专业分割现象[2]。
在此背景下,基于景观学与水文学、水利学等学科交叉的景观水文理论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视角,这一视角重点研究水文现象对景观形成演变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规划设计手段来塑造水文景观[3],强调实现水利防洪、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社会文化等多元目标[4]。
广东省水网密布、河湖众多,自古以来其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就与河流密不可分。自建国以来,广东省河湖治理经历了从以保障防洪排涝安全、保障灌溉饮水安全为主的初期阶段,到20 世纪90 年代以防洪达标、污染治理为主的中期阶段,再到2012 年以来河长制统筹下以“五清”“清四乱”专项行动实现“南粤水更清”“让广东河湖更美”等目标的综合治理阶段的发展进程[5]。2018 年6 月,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国家战略指引下,广东省提出高质量规划建设万里碧道,作为新时期河湖综合治理的新探索[6]。2020 年8 月,广东省政府正式批复实施《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 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并于同年12 月配套印发实施《广东万里碧道设计技术指引》(以下简称《设计技术指引》)。根据《总体规划》,万里碧道是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通过系统思维共建共治共享,优化廊道的生态、生活、生产空间格局,形成碧水畅流、江河安澜的安全行洪通道,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廊道,留住乡愁、共享健康的文化休闲漫道,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7]。《设计技术指引》作为在《总体规划》中应用景观水文理论指导规划设计的手册,对于万里碧道的具体建设从原则、方法和技术要求等方面进行指导。
作为省内第一个市域整体落实《设计技术指引》和实施《总体规划》的项目,万里碧道江门段是广东省高质量规划建设万里碧道的重点项目,其实践体现了《设计技术指引》的核心原则和方法,显示了景观水文理论指导实践的优点,也展示了实操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本文基于文献综述,建构了基于学科融合、从景观的整体视角理解水文现象、按水文规律从事景观设计的景观水文视角,以广东万里碧道江门段为实证研究的案例,结合《设计技术指引》具体内容,重点对万里碧道江门段的堤防设计、景观设施设计及布局、生态化设计措施、绿化种植等方面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介绍,总结其优点与问题,希望为广东省全面开展的万里碧道设计与建设实践及省外其他地区类似的河湖综合治理建设工程提供借鉴。
2 景观水文理论文献综述
景观水文理论是应对水利工程建设和景观规划设计的问题和需求而产生的新理论范式。水是人类生存和开展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资源。水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植被截留、地表填洼、土壤入渗、地表径流和湖泊海洋蓄积等环节进行水循环(或水文循环),形成水的自然循环过程。人类的开发利用土地、兴建水利工程、城市化发展等活动极大地改变了降水、蒸发、入渗、产流和汇流等水自然循环过程[8],城市化很大程度上是以人工取水、用水、排水等社会水循环取代自然水循环[9],造成了城市硬化下垫面阻碍水自然下渗、河湖水面率下降压缩水的产汇流空间、单一排水与防洪工程改变水文时空过程的强度与容量、取排水对水量水质的急剧改变等一系列问题[1]。为应对这些问题,20 世纪70 年代起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提出了与城市景观系统相结合的雨洪控制利用理念与技术体系,如雨水最佳管理实践(BMPs)、低影响开发(LID)、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水敏性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e Urban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