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眸滴丸制备工艺研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明眸滴丸制备工艺研究* ? ? 张丽军,董明芝 (1.陕西中药研究所咸阳市滴丸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 咸阳 712000;2.西安正大制药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43) 明眸滴丸由单一成分叶黄素滴制而成。叶黄素是性能优异的 抗氧化剂,对视觉具有保护作用,并具有预防白内障、动脉硬化、癌变、增强免疫力等作用。滴丸是依据固体分散理论制备而成,具有速效、高效的特性。将单一成分的叶黄素制备成滴丸,药物扩散速度快,有利于眼组织的吸收,达到保护视力的作用。现对明眸滴丸的制备工艺进行优选研究,报道如下。 1 仪器与试药 DWJ-2000S-D型滴丸试验机;DWJJL-2000型集丸离心机;DWJSG-2000型筛选干燥机 (烟台康达尔药业有限公司);数显恒温水浴锅;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AG-135型电子分析天平(德国梅特勒公司);ZBS-6B型智能崩解试验仪(天津大学无线电厂);YD-20型智能硬度仪(天津大学无线电厂)。二甲基硅油(黏度系数 100);聚乙二醇 4000,6000,400(PEG4000,PEG6000,PEG400)、硬脂酸(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叶黄素药粉(郑州荔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 方法与结果[1-2] 2.1 滴丸的制备 取叶黄素药粉适量,加入熔融的基质中,搅拌均匀,保持料温,倾入滴丸机料斗中,开动搅拌,调节滴制速度、滴距、物料搅拌速度和滴制温度。滴入冷却液中冷却。取出已冷却的滴丸,离心、筛选、风干、包衣,即得。 2.2 单因素试验 基质和药物配比的初步筛选:选择基质分别为PEG6000,PEG4000,硬脂酸+PEG6000(不同比例),药物和基质的配比分别为 1 ∶1.5,1 ∶2,1 ∶2.5,1 ∶3 进行预试验。结果滴丸成型很好。为了使药物载药量增大,初选药物基质比为 1 ∶1.5,1 ∶2 和 1 ∶2.5。 冷却剂选择:冷却剂是滴丸剂的重要助剂,其密度和黏度直接影响滴丸的沉降速度和圆整度。经过预试,发现二甲基硅油能满足滴丸剂的要求且滴丸成型很好,因此选择以二甲基硅油为冷却剂,黏度系数为100,温度选择为5,8,10℃。 滴制温度、搅拌速度、滴距及滴速选择:选择滴制温度分别为60,70,80 ℃,搅拌速度分别为 30,40,50 r/min,滴距分别为 5,6,7 cm,滴速在30,40,50滴/分的范围内进行试验。最终,滴制温度为70℃,搅拌速度为40 r/min,滴距5 cm,滴速为30滴/分时,滴丸的圆整度好,丸重差异最小,硬度合适,因此选择此条件进行试验。 2.3 正交试验[3] 考察因素及其水平:在单因素筛选的基础上,选择决定滴丸质量的3个重要因素,即基质种类(因素A)、药物与基质的配比(因素B)、冷却剂温度(因素C),每个因素选择3个水平,因素水平见表1。 表1 明眸滴丸成型工艺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 试验与结果:按 L9(34)正交表设计方案进行试验,以滴丸硬度Ⅰ、溶散时限Ⅱ和丸重差异Ⅲ作为考察指标,确定最佳制备工艺。将每个指标的最佳值定为100分,依据各因素的重要性确定其权重系数分别 0.3,0.4,0.3,由此得到综合评判公式。Y=Ⅰ/Ⅰ最大值×0.3×100+Ⅱ最小值/Ⅱ×0.4×100+Ⅲ最小值/Ⅲ ×0.3×100。按公式评分法综合评分[4],测定方法按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ⅠK及ⅫA规定检查[5],滴丸硬度采用硬度仪检测,综合评分分数越高,质量越好。结果见表2和表3。 表2 正交试验结果 表3 方差分析结果 最佳工艺条件确定:由表2和表3的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可见,明眸滴丸冷却温度为影响滴丸成型的主要因素,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依次为 C>A>B。故确定明眸滴丸最佳成型工艺为A1B1C2,即基质为 PEG6000,药物与基质的配比为 1 ∶1.5,冷却温度为8℃。 2.4 验证试验 按最佳工艺基质为PEG6000,药物与基质的配比为1∶1.5,冷却温度为8℃,滴制温度为70℃,滴速为30滴/分,滴距选择5 cm,滴制搅拌速度为40 r/min,连续制备3批滴丸样品。试验结果表明,滴丸成型与正交试验数据一致,说明所选的滴丸制备工艺稳定可靠,重现性良好。 3 讨论 本试验中,采用叶黄素药粉与PEG6000直接混合后滴制滴丸,在混合的过程中缓慢将药粉加入到PEG6000,且边加边沿一定方向搅拌,以保证叶黄素药粉充分分散到基质中,且没有气泡混入影响滴丸的质量,然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却剂中冷凝成型,成型后滴丸的质量与药物在基质中分散的均匀性密切相关。滴丸的成型性和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本试验中用滴丸的溶散时限、滴丸硬度及丸重差异等为正交试验指标评判工艺优劣,结果可靠合理。试验结果发现,滴丸的溶散时限与基质的种类、药物与基质的配比、冷凝液的种类等都有一定的

文档评论(0)

智慧IT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微软售前技术专家持证人

生命在于奋斗,技术在于分享!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0日上传了微软售前技术专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