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生代之交的生物致死事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中生代之交的生物致死事件 1 煤山剖面中ptb的变化 自显生世以来,水生植物经历了五次生物灭绝(据说,距水生生物传播到1984年和1997年)。第五个大灭绝发生在奥陶志留纪的后代,即第二组和第三组pgb、三叠纪和第三组。古代和中生代之间的过渡(ptb)是最大的一次(表1)。 古、中生代之交的定年, 在有的书中表示为 (251.4±0.4) Ma (Ogg等, 2008) , (252.6±0.2) Ma (Mundil等, 2004) 等.最近Shen等 (2011a) 测定的年龄为 (252.17±0.06) Ma.这次大灭绝可分两幕 (Xie等, 2005;Yin等, 2007;Song等, 2013) .主幕相当于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 (Yin等, 2001) 的25层之底 (火山灰层, (252.28±0.08) Ma) , 实际上危机在其前的24e层已拉开序幕 (Yin等, 2007) .尾幕发生在该剖面29层之底 (28层为火山灰层 ( (252.10±0.06) Ma) .PTB确定在此两层之间 (27c分层之底, (252.17±0.06) Ma) , 以牙形石Hindeodus parvus的初现为准 (Yin等, 2001) .两幕分属二叠纪末和三叠纪初, 所以我们称之为PTB灭绝而不是二叠纪末 (end-Permian) 灭绝.在煤山剖面, 地层上相距30 cm, 时间上相距约20万年. 这次大灭绝之前, 在中、晚二叠世之交 (GLB, 260 Ma) 已经发生过一次灭绝.这次大灭绝后, 整个早三叠世 (约5 Myr) 几乎都处于生物低分异度期和环境异常期, 直到中三叠世生物和环境才趋于正常 (Payne等, 2004;童金南和殷鸿福, 2009;Song等, 2011b;Song等, 2012) .整个危机从晚二叠世 (260 Ma) 延续到中三叠世初 (247 Ma) , 长达13 Myr.本文的论述, 则集中在PTB那一次的全球变化和生物灭绝. 关于PTB的这次大灭绝, 最新的研究依据华南258属543种海洋生物在PTB的详细分布表明90% (488/543) 的物种在PTB地层中 (牙形石Clarkina yini带至Isarcicella staeschei带) 灭绝 (Song等, 2013)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些物种的灭绝分两幕进行:第一幕发生在二叠纪末, 在C.yini带的顶部 (在煤山剖面24e和25层之间) , 约57%的海洋生物遭到灭绝;第二幕发生在三叠纪初, 在I.staeschei带的顶部 (在煤山剖面28层和29层之间) , 约72%的残余和新生物种遭到灭绝 (图1) .这两幕灭绝事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冲击存在明显的区别:第一幕事件导致几乎所有的浮游生物以及浅水相 (透光带内) 的底栖生物全部遭到灭绝, 如放射虫、钙质藻类、纺缍虫有孔虫、海绵、四射珊瑚等, 此外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也在这次事件中遭到重创;第二幕灭绝事件不仅导致残余的物种进一步遭到严重打击, 而且破坏了存在约2亿年之久的海洋生态系结构, 促使其由古生代型以非移动型动物 (non-motile animals) 为主的海洋生态系结构转变为中生代型以移动型动物 (motile animals) 为主的生态结构 (Song等, 2013) . PTB灭绝事件不仅造成海洋生物集群灭绝, 此外在大灭绝事件之后的早三叠世出现了显生宙少见的礁缺失 (Reef Gap) (Flügel, 2002) 和硅缺失 (Chert Gap) (Racki, 1999) 现象.“礁缺失”也称为“后生动物礁缺失”, 是指海洋中缺少了由后生动物为主要造礁生物的礁体.PTB灭绝事件导致后生造礁动物的灭绝是出现礁缺失的主要原因, 包括珊瑚、海绵和苔藓虫等造礁生物.其后的早三叠世海洋仅发育以微生物为主要造礁生物的微生物岩礁 (Kershaw等, 1999;王永标等, 2005) .硅缺失与礁缺失相似, 是指由硅质生物的缺失所引起的.PTB灭绝事件导致放射虫的灭绝以及在早三叠世的缺失是导致硅缺失的主要原因 (Racki, 1999) . 2 多态性别合成系统 古、中生代之交大灭绝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已有许多论述 (Jin等, 2000;Xie等, 2007;Yin等, 2007;Algeo等, 2011) .我们在二叠系-三叠纪系全球界线层型浙江煤山 (Yin等, 2001) (图2) 及华南诸剖面相应地层的工作, 经与全球对比, 证实当时曾存在以下全球变化 (Yin等, 2012) . 2.1 营养成分类型 在煤山剖面, 晚二叠世δ13Ccarb和δ13Corg处于高值.δ13Ccarb在24e层剧降, 降幅达2.

文档评论(0)

182****8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