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华南铜金矿床的时空分布及其与花岗质岩体的侵位年龄
本文研究的华南是指中国东南部江山县、绍兴-萍乡-钦州断裂带以东、北西邻近地区。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稀有、稀土和贵金属矿产资源集聚地,它以发育大量面状花岗岩和独特的铜钼钨锡铌钽铍矿床而闻名于世。华南的大规模成矿作用,尤其是中生代Cu-(Mo)-W-Sn成矿作用与各种花岗岩类有密切的成因关系。近年来,一些学者从花岗岩成因和成矿作用的角度入手,尝试探讨华南地区中生代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但是,由于探讨问题的出发点和研究对象的差异以及华南地区地质构造的复杂性,致使对华南地区中生代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地质演化的认识还存在分歧。主要的观点有:①燕山早期岩石圈局部伸展—减薄,燕山晚期岩石圈全面伸展—减薄(王岳军等,2001;华仁民等,2005);②岩石圈多阶段伸展(毛景文等,2004);③大陆岩石圈滑移(万天丰,2004);④燕山早期板内伸展造山,燕山晚期岛弧型伸展造山(周新民等,2003)等。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在中生代华南局部地区存在着转换压缩或者转换拉伸背景,而不是全面的伸展(张德全等,2001;李晓峰等,2006;Li et al., 2006, 2007a),如,李晓峰等(2006)、Li et al.(2007a)认为在江西德兴地区早侏罗世处于转换压缩背景,张德全等(2001)也认为福建紫金山地区早白垩世处于区域挤压转换拉伸的构造背景等。本文从华南地区中生代Cu-(Mo)-W-Sn成矿作用入手,通过对比分析Cu-(Mo)-W-Sn矿床时空分布,以及与不同矿床类型有关的花岗岩体岩石化学特征,探讨了华南地区中生代Cu-(Mo)-W-Sn成矿作用及其有关花岗岩的时空演化关系,提出了华南地区中生代Cu-(Mo)-W-Sn成矿作用是不同时期大洋板块或者洋岭多阶段俯冲作用结果的新成因模型,即早侏罗世休眠的Farallon-Izanagi洋岭俯冲导致早—中侏罗世Cu成矿作用;中—晚侏罗世活动的Farallon-Izanagi洋岭和转换断层俯冲是中晚侏罗世Cu-(Mo)-(W)成矿作用以及多阶段W-Sn成矿作用的触发动力,而白垩纪Izanagi大洋板块俯冲则是白垩纪斑岩型Cu-W-Sn成矿作用发生的诱因。
1 晚三叠世—地质构造格架和地质特征
华南地区基本地质构造格架主要由江山—绍兴—萍乡—钦州断裂、赣江断裂、吴川—四会断裂、政和—大埔断裂、茶陵—广昌断裂和梧州—四会断裂,以及其中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花岗岩和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盆地所组成。其中江山—绍兴—萍乡—钦州断裂在湖南萍乡一带走向近EW;而在湘桂边界走向近NS向,它为扬子和华夏陆块在900Ma左右碰撞缝合的产物(周新民等,2003),也是地理上的江南地区和华南地区的边界,又是中国东南部大规模火山-侵入杂岩和断陷盆地群的分界线。
根据岩石构造组合特征及其时空演化规律,华南地区可以划分为3个构造-岩浆-沉积区: ① 西太平洋活动陆缘区,位于政和—大埔断裂东南侧。该地区主要出露晚中生代钙碱性火山-侵入杂岩,而前中生代地层出露很少,其火山-侵入杂岩的基底时代与性质迄今尚不清楚。 ② 太平洋构造体制的强烈叠加改造区,位于政和—大埔断裂与赣江断裂之间的武夷山地区。该地区晚中生代钙碱性火山-侵入杂岩活动强烈、具有前中生代古亚洲—特提斯基底构造及其控制的EW向沉积作用共存。 ③ 南岭一带近EW向古亚洲—特提斯构造区(伴有晚中生代陆内构造-岩浆作用),位于赣江断裂和吴川断裂西侧。该地区普遍发育钙碱性花岗岩和强过铝(S型)花岗岩,而钙碱性火山岩基本消失,伴有少量的A型花岗岩,沉积作用广泛(舒良树等,2006)。
华南地区出露的变质基底岩石主要是片理化的新元古代泥砂质岩系夹火山岩以及板岩化的南华系—志留系泥砂质复理石、硅质岩、火山碎屑岩和中基性火山岩等,志留系含笔石的泥砂质夹碳质岩层,中、下泥盆统海陆交互相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沉积盖层主要由未变质的晚泥盆世、石炭系、二叠系和早三叠统等浅海相碳酸盐岩和泥砂质岩系以及晚三叠统、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统陆相碎屑岩-火山岩所组成。
该地区花岗岩主要发育在浅变质的华南加里东褶皱基底之上,主要有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3个时期的岩浆活动。中—晚三叠世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南岭地区,为S型强过铝花岗岩,年龄在228~205Ma。周新民等(2006)认为华南地区缺失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05~180Ma)花岗岩,这个时期是华南地区花岗岩形成的沉寂期。早—中侏罗世岩浆岩主要分布在闽西—赣南—赣东北—粤北一带,以花岗闪长斑岩、拉斑系列双峰式火山岩、层状基性—超基性杂岩、A型花岗岩和碱性正长岩为主,年龄在180~160Ma。早白垩世花岗岩(140~110Ma)主要发育于政和—大埔断裂以东。这个时期是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导致在东南沿海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