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红 烛.pptx

2024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红 烛.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 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及有关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 2.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如何借助与红烛的“对话”表达青春的困惑与希望,以及对理想的坚毅追求,进而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 3. 品味诗歌注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的表现手法及叹词的回环使用、诗句长短错落形成的节奏美。;作者简介; 《红烛》是与诗集同名的诗篇,是诗集《红烛》的序诗。“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人格的化身。在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诗人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知识卡片;写作背景;1.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2.第一节是如何将红烛与诗人联系在一起的?哪个字最打动你?;3.红烛啊! /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4.诗人为何要反复说“不误,不误!”?这一节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青年怎样的思想状态?;5.红烛啊! / 既制了,便烧着!;6.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7.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8.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结构图解; 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烧破世人沉睡的梦,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果子”,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抱负。;一、易错字音 ;二、修辞运用;2.对偶;深入探究;2.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3.对于红烛的自焚,诗人显然困惑不解:“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诗人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有没有解除?;4.《红烛》一诗的感情节奏抑扬顿挫,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5.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诗的引子,在抒发情感、结构安排和表现主题方面??何作用?;6.《红烛》一诗运用独特的抒情方式来抒发深情,试加以分析。; 《红烛》 运用了反复手法。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情感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仿照下面的表达形式,反复咏叹“社会需要爱心”,另写两组句子。   社会需要爱心,因为她(或它)是一缕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答案】 示例:社会需要爱心,因为她(或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社会需要爱心,因为她(或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解析】 仿写时要围绕“爱心”,由分析例句可知还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文档评论(0)

Allinon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